好莱坞喜欢在世界各地“安插”超级英雄

《碟中谍》,阿汤哥饰演的超级特工伊森,去过捷克、印度、英国、法国、俄罗斯……

绿巨人还没出师的时候,正在墨西哥打工呢;

功夫熊猫,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怎么看也不像“中国猫”;

这种“跑马圈地”的行为,终于轮到了中东,伊朗。

电影《逃离德黑兰》中,本阿弗莱克饰演了一位身怀绝技的美国中情局特工,不顾艰难险阻,只身前往正在闹革命的中东,解救被困的同胞。

好熟悉的超级英雄,好一出“大逃脱”的戏码。

这部影片耗资4500万美元,相比之下只能算是中等制作,但绝对算得上是一匹黑马,收获喜人:

仅上映三周,就登上票房冠军的宝座;

金球奖上,拿下剧情类最佳影片奖,本阿弗莱克也凭借此片被评为最佳导演;

奥斯卡金像奖,一举斩全剧库获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要知道,同年竞争最佳影片的还有呼声颇高的历史片《林肯》!

这部“竞品”可谓家底雄厚,导演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男主角是多次加冕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而故事的主人公几乎是美国的全民偶像林肯。

历史片,对于美国人来说,可是意义重大。

毕竟,美国最缺的就是历史。

拍好一部历史片,就等于告诉全世界:我们有家底,虽短小,但精悍。

整体来说,美国是一种未来时间导向的价值观,也就是立足当下,侧重点在实现未来。但历史的缺失,也是美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遗憾。

比如,有一年,英国王室访美,平日里趾高气扬的美国各界名流,不少人都不自觉地表现出恭敬和顺从。

比如,优越傲娇的美国人在欧洲人面前,总会掩藏不住内心的自卑感。

好莱坞著名导演伍迪·艾伦,就不止一次在电影中表现出对欧洲的仰慕。

这两部不同时间导向的电影一同登上擂台,谁能取胜呢?

美国人还是选择了创造未来的超级英雄,中情局的特工打败了亲爱的林肯总统。

想想奥斯卡纠结的评委们也是怪可爱的。

奥斯卡金像奖,又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由美国电影与科学学院主办的电影奖项。虽说是一项国际性的盛会,但底色,不可避免的还是美国审美。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钟情单打独斗的超级英雄呢?

那还要从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说起。

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之后,爱尔兰人、意大利人、非洲人、拉美人等等,纷纷举家搬迁至此。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原本的生活过不下去了,希望在新大陆找点生机。

绝望的人有了崭新的开始,而且在他们之前,这片大陆上没有祖先,他们一想到自己将是创造历史的一批人就备受鼓舞。

所以,他们充满了进取的精神,每个人都不甘示弱。

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在影视中,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个人英雄主义”。

那么,在电影《逃离德黑兰》中塑造的“英雄”,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一、危机的真实性

不同于以往的英雄类电影,危机要么是超现实的,要么的个人的。

这次的危机,是绝对的现实主义,波及的范围也是国际间的——伊朗大革命。

1979年,因美国多次干涉伊朗政局,革命中的卫队和部分狂热的人民将66名美国外交人员劫为人质,另有6名藏匿在加拿大大使馆。

主人公托尼的任务,就是前去营救这6名同胞。

成败不仅关系到这6名外交官的生命,还是对中情局的工作能力的考验,更关系到美加两国的关系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尊严。

二、关于“电影”的电影

归根到底,这部电影还是运用了“密室逃脱”的原理,打动评委们的,肯定不是这陈旧的套路,而是影片中把“电影”以及“电影人”的功勋提升到一个国家荣誉的层面。

特工托尼帮助外交官们逃离困境的借口正是“拍电影”。

在中情局所有的工作人员面对棘手的营救任务一筹莫展的时候,托尼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化身电影工作人员,前往伊朗为将要开机的作品勘景。

为了确保毫无破绽,托尼前往电影的腹地“好莱坞”,这里的人一听是为了国家纷纷响应,这里不乏顶级的特效化妆师、广告商、摄影师、杂志社等等。

平日里只顾着拍电影的一群人,借着《逃离德黑兰》狠狠地在政治领域刷了一把存在感。

三、英雄“忠孝难两全”

这种困境,好像是儒家文化中的英雄更常遇到。

相比之下,美式英雄在家庭或者自身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遗憾,就被处理得豁达很多。

虽然作为特工,托尼有着高超的业务能力,但是作为父亲和丈夫,也分身乏术。

但是托尼和以往的超级英雄不一样,对亲人有愧疚,他没有一笑而过,转身就投入到民族事业中,而是一直牵挂,一直作为力量。

这让他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接地气。

以“电影”为借口前去营救,这个方案的灵感正是儿子给自己的;任务结束之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家,拥抱妻子和孩子。

《逃离德黑兰》是本·阿弗莱克的天才之作,他在电影的准备和拍摄过程中身兼数职,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可能性。

作为一匹“黑马”,电影上映以来就横扫无数奖项,抛开故事情节,这部作品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胡思乱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