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陇西》刚官宣演员阵容的时候,我忍不住为两个男演员叫了一声好。

陈坤的古装,完全是天花板级的水平;

白宇对角色的兼容性,让人很难不期待他的第一部上线的正式古装是什么样子。

一连冲了4集以后,我感觉自己身上多少是有一些预知能力的。

定式·三国剧本杀的品质感

咱们的正统古装剧,之所以格外好看,往往有一个在其他文化里看起来非常匪夷所思,再想一下又分外合理的矛盾结合:

在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前提下,塑造出一个英雄。在路阳之前的作品《绣春刀》里,是有这样的架构的。

三兄弟为了同一个“追杀阉党”的目标,卷入一场早已被铺设好的阴谋之中,之后的《绣春刀2》,又把阴谋边缘的末路英雄勾画了了。

风起陇西》,从预告开始,便带着这样浓厚的底色而来。

故事的背景说复杂不复杂——剧中设定为诸葛亮因假情报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故事的目标说简单不简单——要找出一个间谍,要经过魏蜀双方多少人的深入险境。

间谍“白帝”的去向,则是一切的导火索。看似直截了当的追捕任务,一上来就有两道势力的阻拦。

一方面,曹魏不会拱手把自己的棋子暴露,另一方面,诸葛亮的政敌、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对此事自然没打算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

古代谍战并不像近代、现代谍战那样,观众比较熟悉当事人的立场和敌对身份。于是剧中以一种不刻意的姿态,增添了许多帮助观众理解的设计。

生于乱世,街道市井都由于战时的影响,民众自发地选择了较为简约、强调功能性而非观赏性的生活用品。

秦岭劈开汉中与天水,剧中不断改换水汽、细雨等场景,即使不看背景,单靠环境,也能知道,这是在湿润的蜀地,还是干燥的魏地。

看白宇扮演的捉间谍小能手荀诩所居住的民宅,单看房内的陈设,即使观众对这个人物没有做过任何功课,也知道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私宅。

个人的解读里,给虚构人物起名叫荀诩,多少是把贾诩的鬼才和荀彧的忠心结合到了一起,小小立个flag。

这样的故事里,往往又有一个典型的“三足鼎立”的牵制。

隶属于蜀国丞相府,等同于诸葛亮特批的间谍综合机构司闻曹(虚构),下设三司:司闻司、军谋司和靖安司。其中白宇所属的靖安司的工作,是国内间谍的抓捕。

简单来说,司闻曹的ceo杨仪为了维护董事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命令总经理冯膺把疑似两头吃回扣的外勤“白帝”除掉。而总经理出于各方面考虑,派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副总监荀诩,去调查外勤到底有没有两头吃,再做定论。

对应的,曹魏阵营也有类似的机构,目前剧情还没有讲到,但剧里有个很有梗的设计:

诸葛亮作为司闻曹的头子,是李光洁扮演的,而曹魏那边的情报头子,是郭京飞扮演的。

基于这样的背景,已经不难想象出之后的走向:

不管是蜀国还是曹魏的间谍,都左不过是两国之间、或是同一国家的两个阵营之间的对弈。关键是,三司的棋子们,自知身在棋局,应当如何破局?

白帝只有揪出烛龙,证明情报有误与自己无关,才有一线生机。但面对魏蜀两头明暗双方的围剿,此事哪里有这么简单。

骗招·靖安司指路明灯

要用骗招,一个人肯定是玩不转的。

演遍古今事业编的白宇,这次仍然是纯纯的大冤种。他扮演的荀诩,仍然是快快乐乐地卷入了生死角逐里,第一次出外勤,就是拿着200石的工资,扛着天下社稷的重任。

荀诩是靖安司的干部,原本抓人这活儿还犯不着他来,但是由于嫌疑人是他的好朋友+妹夫,于是他先被领导捆绑倒吊泡水缸,以鉴明身份。再然后,就是派他去调查“白帝”了。

对应的,就会有被调查的那个人,也就是陈坤扮演的蜀国派往魏国的间谍陈恭,代号“白帝”。由于传回的情报有误,陈恭被怀疑已变节。

而陈恭这边呢,同样是“我有一个朋友”,给他泄露了关于双面间谍“烛龙”的消息。了解到内部消息的陈恭,差点因为传递情报而暴露身份。

古代的间谍虽然谈不上像现在这么烧脑,但论手段,也不算含糊。点灯、摆石子、挂红绸,都是他们的联络方式,都是基本的信息传递,能被玩出花来。

在敌我双方一起怀疑的双重压力下,陈恭几度在掉马甲的边缘。

敌方不仅有心思缜密的干将,还有搜查犬、画师、外勤痕迹勘验技术,用马蹄铁印子发现了陈恭的行踪。还好酷漫库陈恭早就想到了,又用替换马蹄铁的方法,给自己解了围。

如此精巧的一个机构,自然不可能只发生追究街亭之战情报失误一件事。

魏国的情报战“青萍计划”,还包含了黑科技泄密,诸葛连弩机关图的技术剽窃、策反蜀汉内部人员等一系列行动,司闻曹所要做的,就是逐一破解对应的计划。

明面上,是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不同立场的士大夫各持己见,暗地里,是魏国间军司对陈恭的盘查,是陈恭周旋于魏蜀双方的随机应变,是已经渗入蜀国高层的间谍对“白帝”的绞杀。

不得不说陈坤和白宇对人物情绪的掌控,是驾轻就熟的。陈坤擅长“大尾巴狼”,你明明知道他就是一个身上有故事的角色,还屡屡在露馅边缘,可他就是让你猜让你猜,诶,猜不到~诶~你抓不到~

白宇则是一个总是投胎到编制内,永远疼爱妹妹的慈爱大哥,属于在单位里会让领导不舍得让他出差的稳健二把手。

这样的气质要去千里走单骑,观影心态突然就开始老母亲碎碎念,啊~千万不要出事,这个家不能没有你。

这样的两个角色,观众知道他俩有一万种可能会命悬一线,赢了也不过是一粒尘埃,输了却是千古罪人,这,便是谍战剧最挠观众心尖痒痒的地方。

收官·港味与内娱的兼容性

剧中把张郃包抄马谡,街亭失守,和李严因运粮不力而失势作了艺术加工。几件事对于整个蜀国来言,是白白丧失了北伐的时机;而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他的政敌李严,因此事而废黜为庶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关于诸葛亮与李严的的斗争,在《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里,诸葛亮以“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三策对答李严,引发了后世对第四次北伐失败的无尽联想:

李严在第四次北伐时期已经沦为诸葛亮的粮草官,多次担忧会遭遇粮草不济的问题。他一早就收到了诸葛亮的上中下三策,最后仍因粮草问题被诸葛亮弹劾。

是诸葛亮用一次失利的北伐去打击政敌,还是李严担心诸葛亮北伐成功,压过自己一头而出的歪招?在这样的一个“自有安排”的宿命里,陈恭和荀诩,如何残局制胜,就很耐人寻味了。

这种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布局,与对过去的故事进行合理猜想的解构,习得了几分港片的精髓。在古装港剧里,有一个离不开的母题,是乱世中的个体与幕后布局者的抗争——

郭靖成长为一个传奇英雄,有靖康之耻为大环境奠定基调;张君宝失去近乎所有的同僚,才顿悟了太极的奥义;龙门客栈的火光冲天里,烧的不只是金镶玉的店,还有东厂落败的痕迹。

曹厂公、董天宝、段天德之流,固然有几分翻云覆雨的本事;再往上看,还有完颜洪烈这样格局再大一些的执牛耳者。

但最令观众隔着屏幕,也能为之感动的是,华语古装里的英雄,不论是黄飞鸿、陈真那样一开始就定调在精神领路人的范畴,还是张小敬那样有点好莱坞的一人驱车引爆炸药,最终都是要回归到某种为了天下的信念里来的。

《风起陇西》里的那些小人物,在本作里只是虚构,然而谁敢说历史上没有他们为了大义而肝脑涂地的壮举呢?

愿为光复汉室而殉国的死士们,最后一战宁可卸甲,也不愿穿敌国衣冠;为线人驾车的马夫被识破身份,以至于全家都披枷戴锁。

和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乱世故事一样,《风起陇西》采用了一种质朴而并不简单的方式去描绘世界,又以一种符合人之常情的克制,把人物身上四散的情绪所收拢。

李严对诸葛亮是不忿的,但是当他接见前来投靠的李邈时,仍旧是高位者姿态,没有喜出望外;杨仪在面对属下时,办事作风多少有些一刀切,然而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又不曾是其他人所能比拟。

大家都不是白纸。或许是妙笔丹青,也或许只是一片污渍,被后世所描绘的现实,我们只能提出一个符合自己思维的猜想,永远做不到完全的复刻。

本剧并不是要给观众一个真相、一个答案,而是用一个合理的假设,去引导观众思考。或许你看到的记载,都是真的,但是在记载之外的世界里,是不是也会有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呢?

E姐结语

读惯《出师表》的朋友,对这样一个不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诸葛亮,可能接受度没有那么高,不过剧刚刚开始,目前看来适应度还不错。

此时的孔明,已经不是那个丰神俊朗的青年,他食少事多,长年伏案工作,在人生最后十年里,光复汉室的精神压力让他风采不再。

具体到准确的执行人上,白帝和荀诩的一切行为,在这样一个渺茫的心愿里,有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荡气回肠。

在经历乔一成和江阳两个角色以后,惨兮兮的白宇依然很诱人。配合一个怎么看都是白切黑的陈坤,两人就算没有cp线,放在一起,也是让人觉得可以支棱一下。

古今中外的谍战片,最扣人心弦的核心,是借作战,把人性重拿重抛。再结合港片最擅长的用简单场景释放足够的信息量,这剧从制作方向上就是准的。

作为只有24集的剧,场面不冗杂,演员很在状态,剧情目前看起来没有大问题,保守来说也是可以冲高的水平,这个开局,还不错。

今天的话题是:

你觉得谍战剧哪些地方最好看?

来评论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