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设立的意义就是为了让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影,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许多优秀作品受到文学的滋养而孕育。本期节目邀请到作家、电影编剧饶雪漫,她的文学作品《左耳》《大约在冬季》被改编成电影,编剧新作《沙漏》也即将和观众见面,饶雪漫将与我们共同聊聊,中国电影还在坚持“阅读”吗?
早在电影进入中国初期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出现了第一次文学改编电影的高潮,伴随着文学上的几次创作运动思潮,启发并带动了电影创作高峰,相继出现了伤痕电影、反思电影、寻根电影 、写实电影、改革电影等新片吧等。中国电影可谓一直是文学的忠实“读者”,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文学改编电影数量的占比逐年下降。从这个情况来看,中国电影是否还在坚持“阅读”,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
饶雪漫认为:“中国电影跟阅读的关系应该是不可分的吧,电影剧本也有一种说法,叫电影文学剧本,它其实本来就有很强的文学性。比如说白雪导演的《过春天》,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其实就是她写的自己很想去表达的故事,那么在成为电影之前,我认为它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文学作品了。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影,它其实都是改编自一些文学作品。近期非常火的像《长津湖》,包括有一些小成本的电影,好多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不是有一种说法叫IP吗?也就是说大家已经先读过了这个文学作品,然后期待着它变成影视作品。”
导演谢飞曾在2020年的第15届长春电影节上说过:“创作者一定要尊重内容,尊重文学。”近来的一些文学改编电影比如《第一炉香》《喜宝》等,获得不少差评,其改编不被观众所认可。这个现象让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人已经不尊重文学了。
饶雪漫对此持反对态度,她认为这些影片的差评跟尊重文学的话题没有必然联系,而中国电影人是尊重文学的,他们通过改编规律来尊重文学。创作小说《左耳》时,饶雪漫只用了五个月,但把它改编成电影,前后耗费了差不多五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饶雪漫意识到文字和电影之间的鸿沟。小说与电影在创作规律上是不一样的,电影人通过符合影视的方式,用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文学的面貌。她认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当她把《左耳》这部作品交给苏有朋来执导时,就成为了苏有朋的《左耳》。里面有一场戏,是讲述黎吧啦在面馆的故事,在小说里她穿的是绿裙子,但影片中改成了红裙子,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相当好。
近些年来,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爱情电影以小成本收获了不俗票房,如《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最好的我们》等。网络文学的兴起,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认为网络文学不算真正的文学,但饶雪漫认为网络文学对中国电影有着正面的影响。对于网络文学,她表示:“我觉得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当中的一种,它只是让文学的门槛变得稍微低一些。也有很多人会很担忧,谁都可以去发作品,那对文学是不是一种伤害。每个人对阅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那可能你喜欢读这样的作品,你就去读好了。没有必要去抨击说,好像这样的一些作品它们不太好。”
除了文学改编电影外,关注文学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影片也陆续出现,比如《黄金时代》《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这些影片的存在,唤醒了许多人心中对文学的那份敬畏与好奇。让我们放下脚步,去欣赏文学之美。
电影提供了一个入口,通往阅读的世界。文学和电影之间存在差异,但和而不同,依然相辅相成,给当代人带去正能量和治愈,让观众通过阅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