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熟悉的许多法国电影
都有他的名字
4月21日,法国演员、导演兼制片人雅克·贝汉于巴黎家中去世,享年80岁。
对于这个名字,中国的影迷一定不会陌生。
他是《天堂电影院》里长大后的托托。在影片的结尾,他独自坐在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含泪看完了曾经被放映员剪掉的所有吻戏片段,铸就了影史上经典的三分钟。
他也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制片人,并客串了成年皮埃尔一角。
雅克·贝汉无疑是电影界的传奇人物,6岁从影,25岁就成为了威尼斯电影节影帝,参演过70多部作品。
60岁时,他突然转型当起了自然纪录片导演,制作的《微观世界》《迁徙的鸟》《海洋》,每一部豆瓣评分都在 9 分以上。
《海洋》在中国内地上映时,曾创下中国电影市场进口纪录片的最高人次纪录。
得知他离去的消息,戛纳电影节前主席吉尔·雅各布发文悼念:“雅克是魅力十足的,他所尝试的一切都成功了。”
“六公主”电影频道紧急决定,在下周一晚上排播《天堂电影院》,纪念这位中国观众熟悉的全能影人。
有人说,托托永远地回到了他的天堂电影院。
01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却偏要靠才华
雅克·贝汉 1941 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演艺世家,父亲是一家剧院的舞台导演,母亲是演员。
剧院里泡大的小贝汉,年仅 6 岁便登上屏幕,在电影大师马赛尔·卡尔内的《夜之门》中客串。
《夜之门》(1946)
15 岁,贝汉开始正式舞台表演。
20 岁,他考入国立巴黎高等戏剧艺术学院,接受专业戏剧表演训练。
同年,在意大利导演瓦莱里奥·苏里尼的电影《手提箱女郎》里,贝汉担任男主角,饰演恋上克劳迪娅·卡汀娜的青涩少年。从此正式开始影坛之路。
《手提箱女郎》(1961)当年的贝汉可是实实在在的小鲜肉
短短 5 年后,贝汉就凭借《半个男人》成为了威尼斯电影节影帝。
之后,他又与凯瑟琳·德纳芙合作了备受欢迎的歌舞片《柳媚花娇》《驴皮公主》。
《柳媚花娇》(1967)年轻时的贝汉,也是靠颜值就能吃饭的美少年啊~
那时候的雅克·贝汉,年轻帅气,一头金发,动起来阳光活泼,静下来又带点儿柔美,加上演技自然不做作,俘获了无数欧洲少女少妇的心。
然而就在演艺事业的上升期,贝汉却选择了转向幕后。
1965 年,希腊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为了筹拍政治黑幕电影《焦点新闻》,到处寻找赞助。
雅克·贝汉说“当时我已经很老了(26岁),就想试试看做他的制片人。”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
事实上,雅克·贝汉一直把电影当做与世界连结的媒介,一种表达他政治诉求的语言。
上世纪 60 年代,影坛正值政治片的风潮。贝汉对政治的关注,就像之后二十多年他对环境的关注一样,希望用电影的力量改变世界。
《焦点新闻》(1969)
《焦点新闻》改编自希腊的真实案件,揭露一起政治暗杀事件背后,政府和警方不可告人的秘密。
电影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不但获得了 1970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剪辑奖,还拿到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
但是,贝汉的制片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遭遇的最大失败是 1976 年制作并主演的《鞑靼人的荒漠》。
这部电影票房惨败,贝汉因此负债累累,一度被迫中断制片工作。
《鞑靼人的荒漠》(1976)
贝汉曾回忆说当制片人压力巨大,35 岁就白了头:
“当时压力特别大。做演员时什么都有人照顾,什么心都不用操,但做制片人却什么事都要管,巨大的责任让我的头发全变白了。”
直到 1989 年,他以演员身份再次出现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在朱塞佩·托纳多的《天堂电影院》里,雅克·贝汉扮演成年后的“托托”。
《天堂电影院》(1988)从影迷到导演,雅克·贝汉自己的人生与托托也有几分相似
在此之后,雅克·贝汉的兴趣点又一次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筹拍纪录片。
02
从演员到导演
他希望用电影作一首诗
无论是做演员、制片人,还是当导演,雅克·贝汉几乎都做到了极致。
“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角色,做演员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制片人的滋味。制片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导演的滋味。”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
《上校的荣誉》(L'Honneurd'un capitaine)1982
而谈到拍摄纪录片的初衷,贝汉说:
“当我看报纸时,发现某个雨林大片消失或者某种生物正在遭遇灭绝。但第二天报纸就换了另一个话题,这件事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从此雅克·贝汉开始思考拍摄表现自然的纪录片,他希望普通人也能认识到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我希望用电影做一首诗,去关注这些动物,关注自然生态,真正能够帮助观者去意识到这些事情。”
《海洋》(2009)
“天、地、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微观世界》,由雅克·贝汉担当制作人,利用特殊的微观摄影机,向人们展示了放大了无数倍的昆虫世界。(声音也放大了,非常有趣)
两位导演克劳德·纽利迪萨尼和玛丽·佩莱诺,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花了大量精力和经费才把影片完成。
《微观世界》(1996)
而之后的《喜马拉雅》,则讲述了喜马拉雅群山之间,藏族运盐人的故事。
直到第三部《迁徙的鸟》,雅克·贝汉与搭档雅克·克鲁佐终于亲自拿起导筒,拍摄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
《迁徙的鸟》(2001)
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无一例外都有耗时久,花钱多的特点。
《迁徙的鸟》前后共 600 多人参与拍摄,历时 3 年多,耗资 4000 多万美元,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取景,还动用了 17 个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记录胶片长达 460 多公里。
为了亲近鸟类,剧组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追随候鸟辗转迁徙,消除他们对人类的戒备。
《迁徙的鸟》工作照
拍《海洋》的时候更夸张。
《海洋》在《迁徙的鸟》8 年之后才推出,被称为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投入 7500 万美元,贝汉到处筹钱,甚至连自家房子都抵押了。
幸好《海洋》票房和反响还不错,没有让导演无家可归,这才有了下一部《地球四季》的诞生。
《海洋》(2009)
除了烧钱、慢工出细活,贝汉的团队为了跟随动物,还搞出了很多发明。
拍《迁徙的鸟》时,为了跟着鸟类又不惊扰他们,专门发明了一种超轻的小型飞机。
《迁徙的鸟》工作照
《地球四季》也发明了一种可以高速追踪动物并且平稳拍摄的“四轮电子山地车”。
这种山地车在运行中没有声音,四个轮子可以分别运动,尽量贴地防止颠簸,让镜头锁定飞奔的动物。
《地球四季》工作照
03
留下遗憾
更留下永恒的经典
《地球四季》2016年登上中国大银幕,是贝汉导演的最后一部已经上映的自然纪录片。
两万多年前的冰川时期,动物们都生活在白雪皑皑的“冬”里。随着冰川融化,动物们开始迁徙。
有软萌的小狼崽、学习飞翔的小鸟、练习爬树的小熊,还有美貌又凶猛的猞猁、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呆萌的猫头鹰等等。
超近距离展现动物们的捕猎、繁衍、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
《地球四季》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动物种类多,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以动物的视角描绘他们的生活。
电影继承了贝式纪录片惯有的“精致”特色,讲究细节,画面唯美,再加上贴切的音乐,台词也是一如既往的少,主要通过画面来推进故事。
正因如此,贝汉的电影才愈发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
《地球四季》来到中国时,已经75岁高龄的雅克·贝汉,短时间内跑了3个城市的路演活动,在多次采访中也不断发出环境保护的呼吁,可见贝老对于自然环境是真的很关切。
巧合的是,他过世的日子,正是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前一天。
2017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地球四季》被选为开幕影片。当时,贝汉提到,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拍摄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影片。
故事灵感来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个小男孩会骑着大鸟穿越中国。贝汉相信,这个地球上美丽的国度,一定会留下一段传奇的故事。
而现在,这个想法再也无法实现了。
斯人已逝,他留下的经典会永远烙印在影迷心中。
文、编辑/阿作、strawberry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