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救护车》,简单说下。
全片136分钟(内地院线删了一分钟),看了两个多小时的的汽车广告+城市宣传片+音乐MV。
当然并不是说这部电影烂,恰恰相反,该片是近期内地大银幕上最“正常”的一部爆米花电影。
如果你不喜欢《新蝙蝠侠》近3个小时的压抑黑色侦探风、也不待见《神奇动物3》“老两口”磨磨唧唧的离婚故事,这部《亡命救护车》还是比较适合的,毕竟爆炸、枪战、追车、美女,要啥有啥。
当然更不是说这部电影好到哪里去,《亡命救护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可以拍好,但就不给你好好拍,而是整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导致喧宾夺主。
就是玩儿
迈克尔·贝,以《世界末日》《珍珠港》《变形金刚》等大制作电影而闻名、国内观众戏称其为“爆炸贝”,一言蔽之。
《亡命救护车》改编自2005年丹麦同名电影,是一部“小片”,仅耗资4000万美元,是迈克尔·贝生涯作品成本的倒数第三,前两位是1995年的《绝地战警》(2300万),2013年的《健男抢钱团》(2600万)。
拍摄缘起很有意思——因为疫情的原因,被“关在家中”的迈克尔·贝无聊透顶,要出去“活动活动”。由于各大公司预算紧缺,所以老贝说要拍个“小电影”,就盯上了这个故事,尤其是片中“被困在小空间内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跟自己被隔离时的状态很像,随即拍板并亲自执导。
电影38天就拍完了。
另一个原因,该片是他本人喜欢的那种电影。
之前迈克尔·贝多次表示自己被大制作电影困住太久了,尤其是《变形金刚》(本来三部就收手,但他们给得太多了)。而他本人是B级片、恐怖惊悚类电影的狂热粉丝,成名之后他甚至成立了白金沙丘影业(Platinum Dunes,见文末),专门拍一些中小成本电影,虽然作为老板他不自己上手,但据说经常坐在监视器后面过瘾。
所以这部《亡命救护车》,是受疫情影响的爆炸贝自己执导的B级片,因为这部电影,虽然有着其标志性的爆炸场面和运镜炫技,但体量还是偏小。
很多影迷了解电影故事之后,觉得该片不适合迈克尔贝。
从劫案到救护车追逐,全程纪实,很典型的单一事件类电影,比较典型的就是《生死时速》《血溅十三号警署》《银行匪帮》《局内人》这些。
老贝从未拍过这样的片子。作为广告导演出身的他,叙事方式一直饱受诟病,但他的独到之处就是画面和故事节奏,而且迈克尔贝是好莱坞少见的完全放弃故事、单纯的用画面和剪辑推进故事的导演。
这种类型的导演,片子体量越大越适合他,这样可以掩盖叙事功力的不足。
比如《变形金刚5》,故事烂成一坨,但那么大的格局,竟然不乱,仅靠画面调度就能把这么混沌的线索和角色关系串联起来。所以这种“烂故事”大片,特别适合迈克尔贝。
(我一个朋友形容,迈克尔贝擅长“屎上雕花”)
但《亡命救护车》这种小格局作品就不适合他喽。格局越小越考验叙事能力,所以这部《亡命救护车》很简单的故事,却让他拍成了一坨。
故事基本上是散架的,动机和人设混乱,缺少抑扬顿挫的情绪调度,最简单的例子,中段外部飙车追逐,救护车内部做手术,不能过快的车速与尾随的警车相互牵扯的戏剧冲突。这样原本极具张力的情节,电影完全没有做出来。
类似的设定,看人家28年前《生死时速》是怎么表现的,到了这个片里就只剩聒噪了。尤其是二位还在车里干了一架,晃动的镜头和吵闹的背景音,我要是女主角,就直接跳车了,吵得脑仁都疼。
迈克尔·贝还用拍“伟岸角色”的手法去诠释两位主角,电影里两位主角各种背光特写、宣言般的台词,把拍擎天柱那一套全用在这里了。但恰恰角色们狗血又套路感极重的角色弧线是割裂的,无法让人产生共情,导致这些镜头毫无意义。
还是那句话,迈克尔·贝是个擅长用画面和剪辑营造气氛、推动故事的导演,这种小空间叙事、强调对峙张力的电影,根本不适合他。
所以他拍这部电影,上述理由都摆在那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玩儿。
放飞自我
《亡命救护车》全片几乎把“放飞自我”写迈克尔·贝脑门上了,虽然电影没什么太大的动作戏让他发挥,但就凭一条——他喜欢拍追逐戏。
迈克尔·贝从不掩饰自己对追逐戏份的喜爱(不去拍《速度与激情》可惜了)。不仅仅是追车,还有人追人。
在他的电影里随处可见的是高速运动的汽车,高速奔跑的人类和机器人,以及高速运动的镜头。当年哪怕跟追车无缘的《勇闯夺命岛》,都被安排进去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飙车。
对于《亡命救护车》几乎全程追车的动作片,很适合他的发挥,而且他把拍《变形金刚》《珍珠港》的手段,全用在拍追车之上了。
各种变换角度的航拍、360度旋转、无人机跟拍、第一人称视角、高速运动镜头,快速剪辑,手提摄影等等。说好听点的就是“炫技”,不好听的就是“过度包装”。
明明没啥特殊亮点的角色奔跑或者过场戏,哪怕只是几秒钟的换景,他的摄影机动线也要跟抽风了一样的九转十八弯。但效果真的不错!
电影任何一幕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当样板片使用,无人机摄影,算是让你玩明白了。
对了,说到无人机摄影,《亡命救护车》的器材提供也是迈克尔·贝和制片人迈克尔·凯斯自己的无人机公司。
这家坐落于洛杉矶著名的威尔希尔大厦(Wilshire Grand Center)顶楼的无人机公司,是地道的LA土著企业,拍摄过很多洛杉矶城市宣传片,片中街景素材和城市风景也是尽收眼底。而且摄影器材敞开了用,都是自家的,实报实销。
PS,这片不建议看IMAX,没啥必要,而且各种旋转画面,甚至有眩晕感。但杜比影院,是非常适合该片,那音效棒极了。
此外,“爆炸贝”也是个实拍狂魔。
像是《变形金刚》里CG机器人之外,其余部分能不用CG就不用。这一点他跟克里斯托弗·诺兰有点像。但迈克尔·贝跟诺兰那种完全追求真实物理效果的实拍不同,这家伙的“实拍”,强调的是夸张。
比如两车相撞,其中一辆不在空中翻个720度是不会落地。车们都是“纸糊的“,撞击或爆炸后,马上就散成零件。(下图是用《信条》的方式呈现《鬼影特攻》,跟诺兰的实拍,明显区别)
而且他善用各种火花塞、烟幕、爆破,辅助大量碎片制造离奇的猎奇效果,尤其是这些效果进行中,镜头里一定会有一名或者几名活动的角色,把镜头运动、爆炸效果、人物动线组合在一个镜头里,层次感极强,视觉冲击力超赞。
关键是物美价廉啊,这是迈克尔·贝的长项。《亡命救护车》耗资才4000万,就把追车场面做到了极致。效果不亚于那些耗资过亿的超级大片。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变形金刚》系列死抓着他不放,因为在好莱坞乃至放眼全球,用几根雷管就造成这样视觉效果的,“爆炸贝”排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常听人有个说辞,“这种片子谁看剧情啊,无脑看视觉效果就完事了”,但凡碰到这种话术,平时俺都要反驳两句。因为电影是蒙太奇,故事是基石,视觉效果是锦上添花。二者不能反过来。
但这句话用在《亡命救护车》上,我却无力反驳。摄影花哨、节奏快、动作戏炫目,追车刺激,谁看剧情?哪儿有剧情啊!这片连过场戏都没有……
就当看MV和广告大片了。
说白了该片就是从大制作电影里逃离的迈克尔·贝玩上瘾的作品,放飞自我,但体量小,只能过度包装。好似一个被关在屋子里的多动症少年,虽然没啥空间能让他施展,但一定要嗨起来。
《亡命救护车》北美票房惨败,上映首周末票房仅为700多万,截至目前,全球累计4100万,是迈克尔贝生涯最低票房没有之一。
而这部任性的作品,烂番茄新鲜度68分,但观众评价达到了88分(A-)。
所以口碑还是凑合,只是观众们觉得,迈克尔贝的“大片”属性还是太强了,他自己拍这类“小片”,吸引程度还是不够高,但导演本人似乎也不在乎,就是玩儿。
片子很有情怀,片尾字幕都是仿8、90年代警匪片的风格。迈克尔·贝在片子里还CUE了自己两部旧作《绝地战警》《勇闯夺命岛》,以及肖恩·康纳利(RIP)和巨石强森两位合作过的演员,看来这些作品和演员,都给导演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女主角艾莎·冈萨雷斯很美,但该片里她的傲人身材并无展示。
PS,迈克尔贝不适合导演这部电影,那么谁适合呢?
《训练日》《生死狙击》的安东尼·福奎阿,或者或《警戒结束》《狂怒》的大卫·阿耶,他们都拍过类似的故事,更加适合执导该片。
格外推荐一部《紧急44分钟》,两个悍匪大战特种部队,效果不错,当年央六还播放过。
个人心目中最适合该片的是已故导演托尼·斯科特(《壮志凌云》),尤其是其导演遗作《危情时速》,那剧情张力和镜头运用,人家开火车都比你飙车紧张,玩镜头方面,老贝还是不如前辈啊。
彩蛋:白金沙丘
白金沙丘影业,成立于2001年,迈克尔贝自己的公司之一,也是他投入精力最大的制片公司。
公司早期以翻拍80年代恐怖为主,除了两部《德州电锯杀人狂》,还翻拍了《猛鬼街》《鬼哭神嚎》《黑色星期五》《搭车人》等80年代经典恐怖电影。
而且由于B级片成本低、拍摄周期短,有利于新导演们练手并“注入”自己的想法。爆炸贝说了,虽然自己不会亲自执导这些电影,但会提供建议,并寻找“大片”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德电》《猛鬼街》这些公司早期作品,老板迈克尔贝可是全程在片场盯梢,而且好为人师,虽然不是编导,但经常越俎代庖当编导。
他的“白金沙丘”公司,平均成本仅3000万美元的翻拍恐怖片,经过“白金沙丘”的制作,再交给狮门、派拉蒙等大厂牌进行发行,往往会拿到8000万甚至过亿美元的票房收成。
而且这里也是新晋导演的训练营,很多导演都是爆炸贝带出来的,最典型的当属《德电:前传》的乔纳森·里贝斯曼,这位后来独立执导的《诸神之战2》《洛杉矶之战》的效果,深得“爆炸贝”真传。
如今做大了的白金沙丘,也开始参与制作如《忍者神龟》这样的大电影了,也开发了原创电影《人类清除计划》和《寂静之地》两大系列,已成该公司的招牌。
但《亡命救护车》,白金沙丘并没有参与制作。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