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另一种生物。你可能会想,他们脑袋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而事实上,他们最大的秘密,在脑袋顶上——头发,让他们又爱又痛的头发。“
全网首档男性脱发纪录片《秃然发生》于4月11日在腾讯新闻上线,这是一档以何润锋脱发自救为主线的,体验式、黑色幽默风的系列纪实故事。本片采用追剧式纪实手法,一共8集,每集7-15分钟,节奏紧凑。
在影片中,何润锋带着困惑,拜访了同样被脱发困扰的人们,请教了行业的专家,甚至还去卧底植发机构,帮人打官司,揭露最真实的行业内幕。
那么,这样一档新奇却又硬核的纪录片是如何“秃然发生”的?
冷眼和节目的主创团队-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展开了一场围炉谈话,共同探访被凝视的男人世界。
从个人窥见时代:以多重视角切入公众议题
本片拍摄的灵感,起源于主创团队和何润锋的一次聊天。在制片人刘东啸眼中,何润锋作为战地记者和资深媒体人,曾穿越过利比亚的炮火,也曾遍访国内国际名流,是所有人公认的见过无数大场面的成功人士。而令他意外的是,何润锋却为了脱发这样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小事感到无比纠结和痛苦。这样一种奇特的情绪瞬间点燃了主创团队的好奇。
脱发远不止是何润锋一个人的苦恼。在2021年最新卫健委官方报告中显示,我国目前有2.5亿的人群正在被脱发困扰,且男性脱发比例相对较高,容貌焦虑、脱发植发等关键词频繁登录讨论热榜,已然变成了公众议题。
“个人是时代的一粒灰,看似渺小得不值得书写。但如果个体的故事如果足够有代表性,就能让他所属的群体产生共鸣。”对于组内是否要做一档关于脱发的纪录片的讨论,总制片人徐婵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为了最大程度地捕捉与放大个体故事的冲击力,《秃然发生》大胆地采用了更为直观的“体验式”纪实。
在影片中,何润锋一边化身创业者卧底植发机构,亲自上手术台参与植发,一边又以“病友”的身份和受访者倾心交谈,甚至帮忙联系律师打官司,调解家庭矛盾。何润锋的“体验”打破了纪录片在“第四堵墙”之外的冷静与客观,让脱发背后的焦虑、崩溃甚至于商业的阴暗面,通过何润锋的第一视角第一次被完全曝光在了观众眼前。
何润锋作为线索人物,是打开脱发这一隐秘世界的钥匙,透过他的追寻之路,将故事层层递进,何润锋每一次“体验”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时刻触及着观众们的情感,当观众完全能与“个人”产生共鸣,个人故事的公众性表达也便成为了可能。
除了主线的情节延展,主创团队还为节目设计了一个贯穿始终的小亮点。
《秃然发生》虽以男性的脱发议题为核,但全片却以“女性视角”的旁白进行讲述。
总制片人兼后期总导演徐婵娟表示,在对节目进行设计时,主创团队其实对故事讲述的三个视角均进行了考量。详细来讲,若全片以“我”为架构,完全基于何润锋的第一视角,虽然情感的表达会更为直接,但观察的视角则易于被男性的思维所束缚。而“他”的第三人称视角,虽利于客观呈现,却离人物过于遥远,有如隔岸观火,很难带领观众真正走入脱发者的世界。
那么,如何既保持客观冷静,又能与脱发者形成情感交流?
女性视角和第二人称的结合成为了主创团队斟酌过后的选择。
总制片人徐婵娟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节目对人物视角的要求,“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位女性的观察,她没那么年轻,有一定阅历,能洞见故事与人背后所蕴藏的更深层的内容,洞悉更深一点的人性。”
基于这样的视角,《秃然发生》同时构建出了一种凝视与对话。在当下普遍以“男性凝视”为主的舆论环境之下,被凝视的女性开始回身对男性进行了审视。她带着些许疑惑,观察着一路上何润锋的种种抉择,她也不断发问,向片中每一个被脱发困扰的男性,向每一个镜头面前的“你”。
当然,《秃然发生》并不希望让凝视变得严肃,对话对立紧张。影片中女性的存在更代表的是一种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代表的是面对脱发议题更有差异化更广阔的思考维度。至于片中时而出现的讽刺与黑色幽默,总制片人徐婵娟调侃道,“这是一个善良但有趣的家常的女人。”
追剧式纪实:快餐时代如何讲好深度故事?
近些年,受新媒体兴起的影响,制作周期长、严肃性较强的纪录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如何让纪录片适应新媒体受众的观看思路,好雨知时工作室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提出了“追剧式纪实”的概念。
早在几年前,在腾讯新闻对江歌事件进行连续报道时,导演们无意中发现,平台上长达25集的新闻短视频竟然有大量的观众选择了一次性的看完。而这正说明,即使是在短视频时代,连续的有逻辑的内容依然可以触发观众们长时间的兴趣。因此,在后续工作室《口罩猎人》的制作中,团队正式开始了对“追剧式纪实”的尝试。
总制片人徐婵娟表示,追剧式纪实的关键在于集与集之间要形成某种递进,例如事件的递进、主题的递进。只有每一集都为观众留下了对事件后续情节足够的吸引力,观众们才会对纪录片产生如同看电视剧般的追剧情节。
在《秃然发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影片段落之间的循序渐进与纪录片的戏剧化结构极为明显,何润锋脱发自救、请教专家,当卧底,打官司,等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情节的主线。由逐步了解脱发,到对脱发进行反思,由一个人的故事拓展至脱发背后的众生相,影片分别以纵向和横向两种维度对脱发议题进行不断地延展,像是一场戏剧一般,逐步推向高潮。
除了情节设计的递进性,主创们表示,在剪辑上,本片还借鉴了电影中“闪回”的手法,在相邻两集之间设计“勾连”。例如,在第一集《灰暗处有什么》的结尾出现的三个指路人,如同电影宣传片一般,暗示了下一季的核心悬念。而在第二集的开篇,第一集的画面也会不断“闪回”和上一集形成呼应。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对脱发议题的横向延展也为影片带来了一种群像表达的“众生感”,面对同一时代不同角落、不同切面的故事,主创团队将其按照主题依次排列,拓宽了纵向主线故事的讲述,从脱发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到对人生的哲思,吸引着观众们在每一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与脱发有关的故事。
主创团队介绍,关于“追剧式纪实”,团队设计了一个严密的表格解释,其中包括生产流程分工,每一集的主题架构,分集的要求等内容。主创团队会反复地对影片内容进行梳理,捕捉每一处可以形成悬念或深度挖掘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秃然发生》的全片中其实还有着不少动画的巧思,设计团队表示,整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何润锋脱发的噩梦,加上片名logo里时不时就会飘走的、顽皮的“头发”、人名条上冷不丁落下的一根发丝,正是何润锋以及每一位脱发患者内心焦虑的体现。
虽然对于脱发的焦虑并非时刻存在,但对脱发本身的恐惧情绪始终笼罩着脱发患者们,正如同这些不定时掉落的头发一般,是脱发患者抓不住也赶不走的梦魇。
平衡的视角:客观的呈现是更高级的同情
很显然,对于脱发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几乎没有人愿意将其展露在镜头面前。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是主创团队面临地最大挑战。
前期总导演杨云苏坦言,“即使是在本片中出现了的主角们,也都大多把‘脱发’视为自己生活中的丑事,每一个采访对象在刚开始联系时几乎都是绝无可能接受采访的感觉。”
因此,在初期筹备中,主创团队不仅仅是对媒体上报道过地所有的脱发人物进行了地毯式的扫描,在微博知乎虎扑豆瓣“脱发”相关话题下留过言,发表过评论的网友们也都成为了导演团队接触的目标。
然而,过程虽然艰难,但在与脱发患者的反复沟通中,导演们对脱发群体也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位男生在反复沟通后终于答应了摄制组的拍摄请求,然而,当男生到了现场后,第一个动作竟然是要求与摄影师换衣服,虽然可以接受采访,但男生仍不希望自己有任何一丝被人发现的可能。
在拍摄中,一位严重脱发的男生说过的一句话让主创团队一直印象深刻,男生说,“我想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别人了解我们脱发男性内心的可能性,哪怕这样的“丑事”被嘲笑,我也想创造一个理解的桥梁。”
虽然这样的感动时常发生,但前期总导演杨云苏也强调,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两个角度始终缺一不可,一个是极度的同情,还有一个是冷静的审视。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很容易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被摄者的世界之中。而这就导致,我们会太容易去共情于他人的痛苦,而忽略了纪录片“始终客观”的核心要求。
节目第六期的主角是一位在“脱发圈”小有名气的人物:李闪光。凭借 “发量危机”的地中海发型,和戴假发后清爽蓬松少年感形象的反差,他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近10万粉丝。而这也促使他成为了一名“假发博主”。
李闪光的坦然与励志让现场每一个人都为其动容,但导演们也开始思考并向李闪光不断发问,在当下的流量时代,作为一名秃头UP主,李闪光是否也有利用自己脱发而进行营销的成分。
“塑造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固然有诱惑力,但同时也具有欺骗性。”总制片人徐婵娟表示。纪录片要做的就是平衡情感和现实,具备足够的共情能力是对纪录片创作者的首要要求,但我们也要学会“站远一点”,让两个视角在影片中不断切换,既有温暖的人性关怀,又有局外人的客观冷静。
在采访的最后,导演与我们分享了当下讨论度最高的人物,朱志彬的故事。对于一个为了追讨1000个毛囊打了四年官司的人,“偏执”是所有导演们给朱志彬的预设印象。但当实际地接触到朱志彬后,导演们发现朱志彬本人其实是极为温和的。而这样巨大的反差感让导演们意识到,或许在纪录片镜头下的,始终是一趟没有标准答案的旅程。
这一路上,《秃然发生》以何润锋的个体故事展开,一个个隐秘的角落随着何润锋的脚步被逐个点亮,一位位独特的、可爱的脱发人士走入了观众们的视野,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关于“脱发”的,信息与情绪的广场。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
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文/Yuki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