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腔
《哈利·波特》诞生于全球化时代,于是,它成为地球村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同时,从图书到影视,从游戏到玩偶,“哈利·波特”更意味着财富密码。
所谓的《神奇动物》系列,则无疑是在此基础之上,内容资本为了“榨干剩余价值”而耍出的新把戏。
在疫情肆虐及清朗运动的背景下,提前在华上映的《神奇3》,既被“去同志化”,更遇到了大量影院停业的不可抗力,票房和口碑都十分不堪。
不过,退一万步讲,哪怕该片卖座,也遮掩不了它内里的无趣和无聊。
——枪稿主编 徐元
不要再生产电影宇宙了
文/舒立克
作者简介:电影学硕士,信奉戈达尔所说,“要政治地看电影,而不是看关于政治的电影”。
1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一上映,就在豆瓣和淘票票上轻松喜提三部最低分,国外平台口碑也是不及格的状态。
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口碑和票房持续崩盘,这究竟是为什么?粗粗一想肯定是因为“拍得差”,但实际上拍得稀烂可仍旧一票难求的系列电影也依然数不胜数,所以,“神奇动物”的差,其实是另一种骨子的糟糕——这个系列有被拍出来的必要吗?
《神奇动物3》豆瓣评分6.2,IMDB得分6.7,可见中外观众都不太买账。
从一开始,作者J.K.罗琳就表示《神奇动物》不算是《哈利·波特》的前传,更多是同属于一个魔法宇宙的拓展。这可以看作她想要摆脱《哈利·波特》定势影响的努力,但是事实不尽人意,从第一部结尾这个系列最大反派格林德沃的出现,整套电影都退化到了类似哈利·波特寄生虫的位置。
也就是说,《神奇动物》中大部分的吸引力,都来自与《哈利·波特》细节上的呼应,对普通观众来说极不友好。这种位置原本是独属于同人本的,而同人本的生产链条十分清晰,从书写、拓展、消费都在粉丝内部自循环。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神奇动物》系列没有《哈利·波特》那样的小说原著基础,所谓“邓布利多的秘密”,也只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偶尔提及的故事碎片,它难以撑起超过十年、延续五部的系列电影体量。
《神奇动物》中每次出现霍格沃茨场景时,BGM都是《哈利·波特》电影中著名的《海德薇变奏曲》,这种粉丝才能get到的嗨点是电影的用心之处,也是它最大的招牌。
2
作为类型片,提前让观众产生心理预期是大制片厂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不幸的是,整个《神奇动物》系列的核心矛盾,从最开始的“神奇动物在哪里”,转向了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对抗史,在第一部票房成功之后,创作者们强行转变观众心理预期。
或许是因为罗琳错误估计了这个故事的号召力,也或许是她真的想象力到头了,反正在缺少原著基础的天然缺陷下,新观众看不懂、老观众不买账,已经成为事实。
前两部一直围绕巫师纽特展开,但是《神奇动物3》核心角色主角又变成了邓布利多。
比照来看,同样没有原著基础的《异形》系列,它的观影预期就远远比神奇动物清晰。异形始终是一个无理性的杀人生物,这让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就能够产生预判。在内容层面,从《普罗米修斯》到《异形:契约》,它的宗教隐喻母题一直没有变化,这也是这套系列片生命力持久的基础。
而《神奇动物》同样试图达到的“隐喻”,则彻底暴露了背后操盘手J.K.罗琳与导演大卫·叶茨愈发贫瘠的想象力。在第二部中,反派格林德沃向巫师们展现了还未发生的二战,并以此作为对非魔法世界开战的理由,格林德沃也从这里开始定型为又一个翻版希特勒,对于观众来说再老套不过了。
尽管罗琳试图将这份隐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不论是不明所以的“为了更伟大的利益”,还是邓布利多心中的黑暗面,最后都难以通过剧情冲突而突破一个野心独裁者的人物塑造,大卫·叶茨更无力用影像完成真正的神话讲述,大大影响了这个“巫师宇宙”的构建。
无论故事怎么发展,GGAD(格林德沃与邓布利多英文名首字母组合)相爱相杀的“嗑学”都是《神奇动物3》捕获粉丝的杀手锏。
3
从细节来说,这部《神奇动物3》也完全撑不住一开始立的高调子,所有的剧情发展都以主角的对话反复揭示身世来推动,而在尾声处,大家分头护送麒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更是直接挪用了《哈利·波特7》众人护送哈利的桥段,甚至还是以更儿戏的形式完成的。
大卫·叶茨在《神3》中反复使用了其所擅长的交叉叙事来拯救设定上和情感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完全没有达到效果。
邓布利多试图破解格林德沃预见未来的方法是让众人分头做无用的事情,占据了几乎半部篇幅;为了强行增加神奇动物的戏份而加入国际魔法联盟莫名其妙的规则;为了吸引观众而在结尾让两个基本上不影响剧情的角色重演《星球大战》里“我是你爸爸”的桥段。
作为《神奇动物3》中重头戏的魔法选举,一顿投票操作之后,又靠一只麒麟选出内心纯善之人,实在儿戏。
想象力,这样一个曾经用来反复形容《哈利·波特》系列的词汇,已经和神奇动物没有任何关系了,把它称为“想一出是一处”更合适。
如果观众完全没有看过《哈利·波特》原著或电影,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着的,是纯粹一大团牵扯不清、故作高深、情感薄弱的影像垃圾。
4
当然,戏外的一团乱麻,似乎比巫师世界更魔幻了。前两部饰演格林德沃的约翰尼·德普因家暴事件而被华纳踢出,另一个主演埃兹拉·米勒最近在夏威夷因闹事被捕,原为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主角纽特官配的凯瑟琳·沃特斯顿,则直接消失在第三部的主演行列中,她曾传出与罗琳不和的消息。(当然最身处舆论中心的当属罗琳本人,其身上的风波对影片创作不可能没有影响,但在这里不再赘述)
格林德沃的饰演者从约翰尼·德普变为麦斯·米科尔森。
这说不上是片方故意在新媒体上的“造势”,还是赶工上马的大片必然遭受的反噬,反正汹涌如潮水的新媒体参与早就不止一次显示出它改变内容的强大能力。
我们到底还要忍受多少个漫威式的“电影宇宙”?反反复复的“彩蛋”原本只是正片的调剂,现在逐渐变成消费情怀和为下一部续作铺路的手段,表面溜粉实际圈钱的“宇宙”构建,很难不让人想大喊一句“妈的多重宇宙”。
据称罗琳还没有开始构想第四部神奇动物的剧本,这看来已经不是该如何拍下去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直接取消的问题了。
回到2001年,《神奇动物在哪里》本来只是一本罗琳回馈粉丝戏仿而成的“魔法学院教科书”,它所承载的影像叙事从第一部电影开始就严重过载。由此敷衍而出的系列片,根本没有生产的必要,它的存在,只是这个毫不尊重内容的时代的一个例证。
编辑/徐元
排版/青柠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