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12日电题:乡村放映员:让“光影”艺术照亮乡村
新华社记者董宝森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条条走过无数次的村路……郑峰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一名放映员,十几年来,到农村放映公益电影是他的主要工作。
近日,郑峰所在的牡丹江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获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郑峰和90多位同事要负责牡丹江市56个乡镇887个行政村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村头的一块空地可能就是我们的岗位,哪怕观众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坚持放映电影,把‘光影’艺术带到乡村去。”郑峰说。
20世纪90年代,郑峰毕业后被分配到牡丹江市一个影剧院,从事城市影剧院放映员工作。2007年,牡丹江市被确定为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城市,随即成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郑峰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转岗成为一名农村流动放映员。
郑峰回忆,当时好多人劝他不要去,农村条件差,晴天满身灰、雨天两脚泥,到农村放映电影最苦了,但他还是坚持要去。“农村地区需要电影,需要文化的充实,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放电影,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他说,农村地区很少有电影院,当时村民一年到头可能都看不上一场电影。
就这样,郑峰开始了农村流动放映员的工作。十几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牡丹江市下辖的所有乡镇,哪个村屯放映条件好、哪段路有陡坡、哪里的路颠簸,这些他都记得很清楚。
牡丹江市的地理环境被称为“九分山水一分田”,山区、湖区比较多。“以前去山里都要开上一天的车,为了赶时间,有时候还会夜间行车,冬天的时候就捧一把路边的雪擦脸,清醒了继续赶路。”郑峰说。
数年来,陪伴郑峰最多的就是放映机。以前每到颠簸路段,他和同事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映机,生怕发生磕碰。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郑峰使用过的放映机已数不清。“科技在进步,放映条件越来越好,但不变的是我们对农村公益放映的坚守。”郑峰说。
在郑峰和同事们看来,放映员就像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一道“桥梁”,在偏远的乡村,文化生活匮乏,就需要“桥梁”去发挥沟通的作用。
“有时候放映结束后,很多观众会过来帮助收拾设备,并询问下一次放映是什么时候。”郑峰说,大家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这令他们非常欣慰。“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给老百姓带去更多好电影,也带给他们知识与欢乐。”郑峰说。
坚持将好电影送到田间地头。近年来,牡丹江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定制点映”模式,根据观众需求采购播放最新影片,尤其是优秀国产影片。目前,88支电影流动放映队年放映量超万场,在电影下乡活动中还结合安全防火、养殖种植等,提高农民群众致富本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