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国潮风”一词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又一次的复古。国风文化正以不同形态出现在综艺节目及各类晚会中,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成为荧屏上新的“流量密码”。
2022年4月8日,《国乐大典》第四季迎来收官之作“巅峰之夜”。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国乐大典》第四季十二期节目平均收视最高排名占据前五。同时,据节目组巅峰之夜播出后数据,第四季节目全网舆情声量6.5亿+,累计媒体报道超5500篇。节目高站位、高立意、高口碑,获央级媒体、行业大号发稿点赞,共青团中央、广东共青团、拉萨共青团、视听中国、抖音综艺、微博综艺、人民文娱、芒果娱乐等近两百家政务号、媒体号、千万级国风游戏号以原发、转载等形式参与节目讨论。
这么耀眼的成绩离不开幕后制作团队的精心制作,WORLD SHOW走进广东广播电视台1600平方米演播厅,专访《国乐大典》幕后制作团队,为您解读《国乐大典》第四季的制作过程。
总决赛杀青大合照
巅峰之夜杀青大合照
导演篇
全新主题风格、全新赛制体验、全新视听盛宴
对于综艺节目来说,每季节目所带来的创新与突破都至关重要,《国乐大典》也不例外。节目的赛制、舞美的变化等问题对节目组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重压之下,《国乐大典》导演团队推陈出新,带来了全新的舞美与赛制。
节目总导演林维桦表示,行进第四季,如何在前三季的基础上作出高度、作出新意、引领“国潮”,是这一季节目的挑战之处,也是团队着力之处。延续以往精髓的前提下,《国乐大典》第四季进行了一次由内而外的焕新。
总导演 林维桦
引领国风,当潮不让
《国乐大典》第四季以“引领国风,当潮不让”为主题,执行总导演李游为我们解释了今年主题的由来:“《国乐大典》从2017年到2022年,五年时间做了四季节目,从探索民乐‘精神内核’的一二季节目到现在的‘引领国风,当潮不让’,反映的其实是民乐市场的变化,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国乐逐渐认可、逐渐喜欢的态度。”
执行总导演 李游
赛制变化
与往季的节目不同,节目组把“寻乐人”的概念升级为“国乐合伙人”,合伙人的概念更体现在导师的曲风方面,以往《国乐大典》的导师都是国乐圈子里面的一些艺术家,今年的导师阵容则多是跨界的方向。
除了《国乐大典》的老朋友,如“四季元老”、国乐召集人吴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二胡演奏家陈军、国际音乐制作人萨顶顶等,也加入更多新面孔,如专注于电子音乐,人称赛博歌姬的朱婧汐;不仅打击乐很厉害,综艺感也在线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以及一直为民族音乐奔走与歌唱,具备强大共情能力和感染力的HAYA乐团。通过他们的加持,《国乐大典》第四季有更多的跨界尝试,产生更独特的化学反应。
乐手方面,在专业知识过硬的情况下,他们都拥有自己鲜明的个人气质,更有各种独特的乐器登台。如哈萨克族乐器库布孜;维吾尔族三胞胎乐器萨塔尔、弹布尔、都塔尔;苗族的芦笙;朝鲜族的伽倻琴等等。
另一方面,这季节目赛制迎来了更大的改变,个人竞演初舞台的的考核,合伙人与乐手双向选择,乐手具有反选权。这一设计增加了节目的悬疑性与可看性,特别是双向选择下的纠结、反转等看点吊足观众胃口。
而无伴奏原创挑战赛则拓宽了选手的边界,激发选手潜能,让他们在拥有过硬技术的同时还具备个人的创作能力。
总编剧谭小黎认为,《国乐大典》的音乐表演和舞台交流,是他们能建构和梳理文化故事的地方。
“在我看来,音乐表演方面除了要保持视觉与听觉在审美趣味上的统一,最重要是在曲目创作上找到适合乐器本身的音乐语言。另一方面,在国乐合伙人与乐手的舞台交流中,我们尽可能从日常生活劳作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关于国乐的文化故事,比如我们去追溯一些游牧民族拉弦乐器的发源,大部分都跟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乐器最早用的琴弦是羊肠子做的,琴箱则是树木或者兽皮等。随着乐器被更多人熟知,它们被带入都市,要适应温度甚至湿度的变化,后又被许多艺术家改良成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样子,我们更希望营造的话语场是一种日常分享的状态,同时在内容上做到更多的共情,让观众不仅可以听音乐,也能听到音乐背后的故事。”谭小黎说道。
总编剧谭小黎(右)与国乐召集人吴彤(左)在交流
“自古诗乐不分家,第四季我们专门做了一期以诗词为主题并且要求无伴奏的原创挑战赛,同时请来了知名文化学者郦波老师以及青年作曲家李博禅作为鉴赏嘉宾参与交流。这样我们在赛制、交流和嘉宾选择上都能充分调动起来,把文化意义体现在一个音乐节目里。”谭小黎认为这一期无伴奏的原创挑战赛把节目传承创新中的“创新”推向了极致,“只有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他们青春国乐手的音乐新声,才能创造新的经典。”
虚拟技术的加持
《国乐大典》第四季在视觉呈现方面也做出了颠覆性的改变,首次引入虚拟技术的加成,构建了一个极具中国传统色彩的“国乐之城”。
AR团队
在舞美设计师所构建的“围城”状态中,“国乐之城”的上方用虚拟技术呈现了古代城市的夜景。大量的孔明灯、传统乐器出现在“国乐之城”的上方,并且虚拟团队会根据不同的曲目设置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改编后呈现的《弯弯的月亮》,让人仿佛置身宇宙银河中;如赵卫编曲的《纵横天下》,带给众人一种古战场的肃杀感;如《驭》,乐手仿佛化身丛林中的精灵。
“虚拟技术的加入,使得我们的‘国乐之城’变成了‘若干座国乐之城’。”执行总导演李游这样说道。
舞美篇
通过四面城门构建了一座国乐之城
与第三季圆形环绕的“凤巢”舞台不同,今年《国乐大典》舞美团队按照中国古代城市的格局,以筑城的理念,打造了一座“国乐之城”的四面舞台,结合灯光团队让四个城门对应“金木水火”四种元素,并且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符号与颜色。
以“迎八方客,纳四海宾朋”为主旨,在海选部分四面城门都会打开,配合四个战队不同的战旗颜色,感觉就是来自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的选手齐聚擂台,大家带着自己的绝学而来,接受各方面的挑战。
舞美团队通过舞台顶部的数控灯阵,对应着方形舞台,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舞台顶部还有18个数控升降的屏幕柱,可以在“国乐城”之中形成一种自由的隔断,并且结合街道的迷宫布局来打破空间。
“以中国古代城市的格局作为《国乐大典》第四季舞台设计的概念,其宗旨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舞美设计师周丰这样说道。
舞美设计 周丰
灯光篇
利用灯具在曲和光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舞美的设计往往都与灯光运用息息相关,灯光永远是舞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年引入的数控灯阵成了灯光设计团队“致胜的法宝”。
灯光设计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灯光设计师马文磊表示:“今年有了数控机械的加入,我们利用它可以让灯位发生变化,时而汇聚,时而分散。并且我们沿着城墙,在数控灯架的后方和两侧通过布置光束灯来加强它的存在感,从而强化了舞台视觉整体的空间关系。”
灯光设计团队 马文磊(中)
除了数控升降系统的引入,今年《国乐大典》也采用了大量的激光光束灯,在镜头中呈现的光束感会更加震撼;另外,还采用了大量的像素类的灯具,灯光团队大胆利用其光衰的特性,通过后期处理高光点与暴曝值,使得它与乐手的人物面光取得更好的平衡。
各类音乐风格与国乐的融合,其舞美道具、情感表达与虚拟技术的结合等等繁琐的调度都需要灯光团队精准的把控,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对此马文磊表示:“《国乐大典》这档节目和其他音乐类节目最大的不同是,其他节目做的是歌,而国乐做的是曲,这对灯光设计来说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有歌就有歌手,它是有主角的。但是在曲当中,主角随时在变化,如何分清楚,如何去判断才是重点,灯光设计者要在其中寻找平衡。往往我们只能反复地听曲子,琢磨曲目的乐理结构,分析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归纳和判断。经常我们需要把它们当成一个个国乐剧来制作。”
“我觉得作为一名灯光设计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你真正坐到现场,你不能单纯从灯光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要有一个大视觉的概念。你要做的是通过灯位、光线、颜色等等的组合来体现内容,而不是单纯地靠‘光刺激’去‘抢’内容,要将视觉的语言和音乐的内在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马文磊说道。
音乐制作篇
多种曲风的融合,让国乐更加“鲜活”
今年的节目除了与各类曲风的融合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的原创作品。无伴奏原创挑战赛的引入,不难看出今年的国乐对原创的重视。
在编曲老师赵卫的原创作品《纵横天下》中,马头琴、琵琶、古琴与呼麦的组合让人耳目一新;编曲老师石磊今年改编的《乱世巨星》,气场全开,唢呐、笙、呼麦和图瓦三弦的组合也带来了燃炸全场的节目效果。
在各类作品精彩表现的背后,编曲老师所遇到的困难却鲜为人知。
编曲 赵卫
编曲老师石磊表示:“每一首作品,我们都需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如何能把他们演奏的技法和旋律表现出来,怎么在不同风格的音乐里,把他们手中的乐器呈现出来,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除了编曲老师所遇到的困难之外,导师和选手们也遇到了各自的挑战。除了来自舞台赛制的挑战外,他们还需要面对疫情的挑战。
编曲 石磊
音乐合伙人王佳男表示:“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有四个乐手无法参与完整的舞台表演,对于音乐的创作而言,更换一件乐器代表着我们要把之前的歌曲结构打散重组,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选手而言,撇开残酷的淘汰赛制不谈,无伴奏原创挑战赛的引入,意味着他们光有专业的乐器演奏能力是不够的,选手们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还需要有足够的即兴演奏能力与创作能力,以及与不同曲风的融合。不少选手除了自己的主修乐器之外,还需要兼顾其他乐器。
音乐合伙人 王佳男
亚军团队威蒙琦琦成员金子琦表示,自己除了主修乐器笙以外,还吹了唢呐与巴乌,因为导师是著名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自己还参与了打鼓,这类现象不知凡几。但选手们都很兴奋,通过国乐的舞台能学习到这么多的民族乐器。
在面临编曲、赛制与疫情的多重压力之下,编曲老师联合导师选手依然给我们带来了难忘的舞台表演。
音响篇
克服多重困难,打造更加震撼的声音体验
作为一档音乐类竞技节目,声音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国乐大典》作为民乐类节目,其拾音要求也与其他的音乐类节目不同。
本季四周都是LED屏的舞美设计,会导致任何声音都会受到无限的反射,受制于这种声学环境,在扩声设备的选用与放置上都需要更加谨慎。
现场FOH调音师 吴昊
为了减弱这一影响,音响团队选用了更多的L-AcousticsKara、HiQ系列监听音箱,现场主扩使用的是V-DOCS和SB218,并做了超低的心形指向。在摆放上,把音箱尽量地靠近乐手、导师与观众,把声音的反射尽量降到了最低。针对于在数控灯架上的表演形式,音响团队还在舞台顶上吊了两串V-DOCS,以作监听音箱使用,这是第四季与以往几季节目的音响设计相比最大的区别。
现场PROGRAM混录师 张博
录音师、混音师 付鹏
除了受限于声学环境之外,民乐的拾音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此次舞台监听调音由高雨峰负责,对此他表示:“民乐拾音的难点是在于话筒是否适合拾音乐器,所有的话筒都是为了西洋乐而打造,而它的频响与拾音的特性,都更适合西洋乐。而《国乐大典》的表演形式需要对民乐乐器进行近距离拾音,加之大多数民乐乐器都属于天然材质,天气与环境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乐器的声音表现,对此需要适应乐器声音的变化。拾音上,我们使用了各种品牌的话筒,包括DPA、Shure、Sennheiser、SCHOEPS、NEUMANN、TELEFUNKEN、AKG等。”
Monitor调音师 高雨峰
广东卫视音频团队有着丰富的调音经验,对于民乐拾音部分的难点,他们也有针对性的方案。高雨峰补充道:“我们会在正式录制之前,对歌曲风格做把控,再根据不同的乐器,找到能还原乐器原声的拾音位置。并且在表演之前,我们会反复确认乐器的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实时调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调整拾音的方式,因为声音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难度在这,好玩的地方也在这。”
“其实我调音的观点,包括我们广东台整个音频团队调音的观点,就是‘用耳朵听’,而不是说使用固定参数,甚至有时候我们只看做出来的EQ图示和压缩图示,自己都会觉得很‘可怕’。”高雨峰说道。
“只要是自己耳朵听到是正常的,听到的声音是舒服的,这就可以了。因为你调音调出来的东西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让观众听,让自己听,让所有人听,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正是这样的调音理念,让《国乐大典》整季节目录制下来收获了来自导师、乐手和观众等的一致好评。在节目录制期间也发生不少这样的小故事,在某期节目录制结束时,全体音乐导师起立转身向音响老师致敬;在另一期节目录制结束,因为音响效果的震撼和美妙,现场观众还送了感谢信……而赵聪在现场表演完后直接评价扩声效果是“最好听的琵琶”!
现场观众写给音响团队的感谢信
展望篇
《国乐大典》第四季依旧秉持以国乐为本的创作理念,舞美、灯光、音响为点缀,各曲风与民乐的融合拓宽了节目的边界。
在幕后团队的努力下,《国乐大典》第四季做到了真正的”引领国风,当潮不让“。
而对于国乐的未来,诸位老师也有着自己的期盼。
执行总导演李游:
希望在《国乐大典》四季节目的努力下,可以让国乐不再小众,不再只以舞台上的配器身份出现,它可以作为舞台上的主角,焕发属于国乐的独特风采。
编曲赵卫:
希望学国乐的年轻人可以肩负起他们的责任,保持对音乐的好奇心与爱。
编曲石磊: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大胆地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来到这个舞台;希望广东《国乐大典》的音响团队每个人的身体会越来越好;希望明年的设备会更好、更贵;在下一季节目自己能给乐手们提供更大的帮助,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音乐合伙人王佳男: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国乐大典》里面来,希望年轻的国乐手能在音乐里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与对待音乐的看法,做更“鲜活的国乐”。
花絮篇
彩蛋
这季《国乐大典》不仅在节目的视觉性、音乐性以及情感上着力推陈出新,也迈出了节目市场化的崭新一步。
《国乐大典》联合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以“国乐雅韵·春夏衔音”为主题,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启动《国乐大典》2022全国巡演,届时来自《国乐大典》节目的国乐名家、优秀乐团、青春乐手将联袂呈现众多精品曲目,让国乐和青春乐手从线上走进线下,从专业圈层走向大众。
文/Joey
采访/Alan、Bellina
视频剪辑/Joey
END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