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丽娜

编辑|李春晖

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可能会对今天这批热衷囤粮的年轻人(那时候已是中年人了)嗤之以鼻,但我们自己只会深沉一笑:没经历过疫情抢菜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定闹钟抢菜,冲进超市扫货,如此场景在多地上演。一位上海朋友对硬糖君表示,得知转天能出门,他立刻伏案工作,在家列了份长长的购物清单并规划抢货路线图,力求用最短时间买到最多必需品。

网友们更是为获物资各出奇招,这让人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很流行的超市购物综艺。参赛者推着购物车一路横冲直撞,比谁拿的货又多又好。或许也是从那时起,去超市不看价钱随便拿就成为硬糖君一个遥远的梦想,一直延续到看末世文也最爱主角收集物资、扫荡超市环节。

如今去综艺做素人俨然成为人生捷径,但去恋综咱没那颜值,去职综又没手艺,去《男生女生向前冲》吧,节目组又辟谣说录制邀约是假的。超市综艺难道就不能文艺复兴一下?经此一役,我们真的很会买!

谁人不想“抢超市”?

1992年,大陆首个购物类节目在广东省珠江卫视诞生,四年后北京BTV开通专业购物频道。这一时期的购物频道也好、综艺节目也罢,都是为购物服务。

说到那时最出名的购物节目,莫过于《购物街》与《超市大赢家》。两档节目皆出自央视财经频道,前者主打猜价格,后者主打对抗,参与者经过数轮比拼后,总能大包小包拎不少奖品回家。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两档节目的环节设置非常简单,但越没有理解门槛,也越容易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购物街》于2005年3月底试播,2011年在卫视综艺的冲击下停播。《购物街》的所有内容都围绕“价格”二字设置,规则简单对参赛者也没有年龄、学历要求,小朋友也可上阵参赛。

其中“一口价”是节目最经典的游戏环节,硬糖君记忆犹新。几组参赛者根据已知信息猜商品价格,出价最接近且不超过该商品售价的选手即可获得商品。同时可进入更高难度的价格竞猜,如十次机会、好运大翻转等。

十次机会比一口价难度稍高,节目组设置了三件价位分别为两位数、三位数与四位数的商品,以及价格数字提示,参赛者要根据提示猜出商品售价,一共十次机会猜中几个拿走几个。能够猜中四位数的选手寥寥无几,费半天劲最后只拿到几十块商品离场的大有人在。十次机会都用完时选手脸上的表情,真是特别精彩。

当然啦,看选手猜价格赢奖品的同时,相关商品消息也早就被潜移默化植入观众脑中。硬糖君学生时代就是因为看这档节目,对什么DVD机、耳塞之类的商品一直心存向往。

《购物街》除了观众、选手与主持人外,还有所谓“购物宝贝”,即助播。这群助播中可有不少如今观众耳熟能详的女星,比如王子文、张子萱、熊乃瑾等。

《超市大赢家》则主打家庭对抗。几组来自不同城市的夫妻,经过一系列小游戏对抗后获得进入超市扫货的机会,谁拿到的货物价格最高谁就能把这车货全搬走。

小游戏包括金曲对唱、场景模拟之类,主要还是考验家庭默契程度。最紧张刺激的超市抢购环节被放在节目的最后十分钟。

录影棚被搭建成超市模样,货架上除了常见超市商品外,还有一部分“加分商品”,其实就是广告主的露出环节。

抢购很考验参赛家庭的统筹与抉择能力。有些商品虽然单价高,但实际用不上,搬一车回家也不过是积灰占地;有些商品实用性强,日常消耗量大,但价格低,买十件才顶别人一件。

而对我等观众而言,看着那些参赛家庭不要钱一样把货物扔进购物车,这画面本身就够解压。也难怪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童年梦想就是去参加这档节目的录制,硬糖君也超想啊!

超市综艺缘起

在卫视综艺的冲击下,《超市大赢家》一度改名为《快乐主妇》,最终还是于2010年停播。后续接档综艺《分秒必争》不再以超市抢购随便拿为看点,而是改为探讨亲子关系。但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网友惋惜《超市大赢家》停播。彼时卫视节目如《超级宝宝秀》等,也能看到与《超市大赢家》类似的子版块。

日本也有类似搬空超市的《购物综艺,明天就去买》,节目组与商超合作,名为超市购物综艺,其实更像是商超货物宣传片,倒没什么太新鲜之处。

实际上,《超市大赢家》源自于海外模式,央视购买后经过本土化改造。原版节目《Supermarket Sweep》在美国abc电视台一播就是几十年,颇受美国人民喜欢。

欧美人民的消费观倾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因此素人对这类白吃白拿的综艺参与热情极高。而节目呈现形式上,国综倾向于以综艺形式向观众灌输一些生活妙招、顺便植入一波广告。原版则把重点放在“对抗”二字,突出节目的爽点,即嘉宾冲进超市抄起什么往购物车里扔什么的环节。

与《超市大赢家》把核心看点压缩在最后十分钟不同,《Supermarket Sweep》靠答题表现决定选手有多少抢购时间。原版中同样有加分商品,也同样是抢购商品价格最高者,可以将购物车中商品全部带走。为了增加节目可看性,《Supermarket Sweep》一期分为上下半场,半场有三组参赛者参与。且组队选手关系并不局限于夫妻,男男或女女CP也可与直人们同台竞争。

《超市大赢家》走向停播,《Supermarket Sweep》却长盛不衰,是不是也在告诉国综制作人们,别总指望着通过节目给观众讲个什么道理,有时候我们老百姓就是对这种简单爽感欲罢不能。

当然,欧美超市类综艺中,也有将购物与“讲道理”结合的——《省钱折价王》。没孩子的租房小夫妻去超市购物怎样才最划算、超市购物折扣券怎样搭配才最省钱,这档节目通过跟踪采访一个个不同家庭在超市购物的情景,教观众做省钱折扣王。

“我30多年没买过牙膏,家里牙膏全是赠送的”“原价一千多美元的商品,巧用折扣券能近乎免费拿到手”。这群折扣王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各个打折网站及报刊上收集优惠券,并算出最低折扣。

坦白讲,跟国综那些不痛不痒的生活小妙招相比,这种直接教观众打折薅羊毛的节目显然更有实际意义。硬糖君甚至已经想好了,国综可以请几个折扣王同台竞技去超市血拼,打折到手价最低的再送一轮优惠券,第一波素人招募就去豆瓣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吧。

模式创新,还看韩国

中国的超市购物综艺几近消失,只有在地方卫视节目的子版块才能找回点当年的感觉;日本购物综艺则成为变相广告宣传片;欧美人民对这类节目虽然热衷,但节目模式几十年没点变化;要说还是韩国人最有进取心,一直试图在老模式上玩出新花样。

2018年,韩国推出一档小体量的网络综艺《被拍到就死定了:超市战争》,一周双播试水。嘉宾则包括车银优、洪真英、P.O、度延、Lizzy等几位。

名为《超市战争》,不是叫这群明星跑到超市和素人一样搞大抢购,而是以超市为场景,开展游戏对抗。嘉宾入场前会拿到能量包,里面有射击道具、地图、死亡道具等。硬糖君稍微解释一下何谓“死亡道具”,它可能是一件配饰,也可能是一件衣服,总之如果甲嘉宾的死亡道具被乙嘉宾的摄像机拍到,那么甲便出局,这也与“被拍到就死定了”遥相呼应。而留到最后的存活者,可以在超市中大肆选购心仪商品。

怎么说呢,有点《和平精英》联姻《超市大赢家》的味道。线上射击游戏与线下超市购物结合有一定看点,但依硬糖君看,明星嘉宾在这里的作用显得有些动机不足,倒不如换成素人更有可看性。还能再插入一波韩国人最擅长的回忆杀真人秀,讲述素人费尽心思争夺某件商品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超市综艺本身就有对抗性,像《超市战争》这样与线上射击游戏结合,也算丝滑。但韩国PD的脑洞可不止这么大,超市综艺也能搞对象。

《暧昧生存战1+1》把20名素人聚集在一家超市中,他们将在购物中了解彼此,节目的最终目的则是观察在这一过程中,能否产生“取向情侣”。节目设有300万韩元的总奖金,只有搭配成功的CP才能继续走下去,没有配对的则会淘汰。

超市购物配对乍一看有点不靠谱,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第一期节目中,靠杯面、饮料与小菜的选择来进行取向配对,这不就是大家常说的“过日子就是看俩人能不能吃到一块去”嘛。

而在超市选购过程中,也很能看出有一个人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有的人雷厉风行,直奔需要的物品买完走人;也有人磨磨唧唧,选择困难,买个东西纠结半天。通过购物展现出的个人特质,可能比看电影玩剧本杀还更真实。

不过作为一档实验性质的创新模式节目,《暧昧生存战》没能走太远,原因就是PD什么都想要,又要搞个体对抗,又要恋爱配对,还要做游戏,甚至拉来MC金希澈与全邵弥作为临时情侣组队,加入战团。请问这是要干什么?CP一锅炖+大逃杀吗?

其实从旁观者角度,这档节目完全可以去掉MC的存在,只看素人的配对发展。另外奖金的存在与个体交友之间也是悖论,为了钱肯定有人搞事情,《生存战》中就出现了为过关斩将而临时配对的男男CP。如何厘清对抗、交友之间的关系,或许决定了超市综艺的新模式能否成功。

总之,真人秀大行其道的今天,老模式也不一定都要被扫进故纸堆里。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抢超市的激励和爽感可能大不如前,但咱们要是升级一下呢?若是去SKP或恒隆广场见啥拿啥,不敢想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