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看上海出品的优秀电影时,总会闭上眼睛回忆谢晋导演那有力却沙哑的声音。谢导,你在那边还好吗?认识你,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西路722号。
火热的年代,赤诚的真心。那时候,陆陆续续有港澳台电影人来访。1985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海外联谊会”。谢导是文化体育委员会主任,我任联谊会副总干事兼文体委员会主任秘书。这是我离谢导最近的几年,陪同会见接待海内外电影艺术家。包括白景行、李行等,他们都是华人导演李安的老师和前辈。还有高仓健、栗原小卷等友华日本朋友,谢导诚恳率真的性格使他的朋友圈很大。
谢导的电影题材比较宽泛,既有宏大历史的如《鸦片战争》,也有当代的《牧马人》;既有反映专业体育的如《女篮五号》,也有推广群众体育的如《大李老李和小李》;既有戏曲的如《舞台姐妹》,也有反思动乱年代的如《天云山传奇》……谢导的导演笔记就是可以载入电影史的教科书,前几年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展出过。《女篮五号》的投篮攻防走位图,是他手绘的。还有一个个小木偶,像做战争片的沙盘推演。有幸蒙谢导厚爱,参与了《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和《鸦片战争》的部分工作,并被他安排去协调首映和点映场。半夜里一个电话找我:找一个上世纪在百乐门跳过舞的老师,一周内封闭强化训练教会濮存昕和潘虹各种舞厅舞。记得当时我立马找了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当教官,完成度蛮高,连白先勇也认为怀旧感满满。工作时,他是严师。而我一度遇到了生活中的挫折,谢导在百忙之中冲到办公室拍了拍我的肩膀:一个女子,不结婚不生娃只干事,都很难。何况你要尝试各种人生角色,怎么会一帆风顺?咬咬牙,就过去了。面对父辈的指点,我泪流满面。当天就把他的教诲写进了日记,保留至今。
2018年6月17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向大师致敬的环节,有谢晋导演的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在上海影城上映。“生产是能手,运动是健将”。全民健身的主题寓意亦谐亦庄,现场还请到了小李扮演者姚德冰。1962年的片子现在看来,依然魅力无限。间隔56年做好了沪语配音,也就是完成了谢导遗愿。上海影城里满场笑翻了,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和观众共情。
谢导是个重情重义的长者,也是个性情中人。2003年我在黄浦区任副区长,主持和平影都开业。乔臻老师等一众配音艺术家在一周内,紧急为IMAX巨幕片《阿波罗13》完成译制。张瑞芳、孙道临、秦怡等到场观看。谢导三次拉着我问:为什么不在统战部当干部?干嘛来这里放电影?我只好说,您是真的很关心吧。此后,我多次去他家探望。尤其是他善良能干的长子去世后,老爷子非常悲伤却依然想振作。记得2008年10月13日,谢导来宣传部和我聊天两个小时。因为重听,基本都是他说,我写字。他还想拍2部电影:一是《大人家》,讲的是一对京剧名家姐妹命运的故事。二是《石头说话》,描写少儿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成长。他让我推荐5位既懂电影又了解京剧的编剧,还讨论了敏感题材如何过审的种种可能。他乐呵呵地提着安吉白茶回家,告诉夫人是我送的。第二天再来找我说,还想再继续讨论。可惜我去北京出差了,错过了最后一面。濮存昕在送别大厅里发了个信息:我们站在你送的花圈旁,太难受了。
良师益友的谢导一辈子的作品有39部,最后的一部是为汶川地震拍的3分钟广告片《中国,站立成树》。我想说:谢谢您!谢晋导演。您的作品永恒,盛世如您所愿,会站稳如树!(撰稿 陈东)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