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电影《瀑布》讲述的是在新冠疫情下,台北一个单亲家庭的母女两人由冷漠、争吵到逐渐相互理解,亲情复归的故事。原本紧张的母女关系在母亲出现抑郁症状后有了改善,母女二人的角色发生互换,女儿开始变得懂事起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也慢慢理解母亲的艰辛。影片如一杯浓淡适宜的咖啡,初入口的苦涩褪去之后,是齿颊留香的无穷韵味。

电影《瀑布》海报

电影有很强的现实感,疫情、口罩、隔离等词汇和元素在片中的出现,让观众置身于一种共情语境中。影片以家庭为窗口,透视新冠疫情下台湾的社会现状:学校发生疫情,学生居家隔离;公司受疫情影响,经济效益不景气,要求员工主动降薪;贷款买房,失业断供,卖房还贷;中产阶级的压力和危机感等等。

片中的女主人公罗品文正是处于上述社会境遇当中,作为一位现代职业女性、独自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她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疫情之下,公司收入的降低,不断催款的银行账单,与女儿之间的隔膜,再加上曾经被前夫欺骗、背叛、抛弃,以及始终无法摆脱的情感折磨,种种艰难困苦一股脑砸在品文身上,真切地反映出台湾现代女性的困境。

巨大的压力、持续的紧张、难以抚平的情感伤痛,使品文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她认为周围所有的人对她都是不友好的,敌意和压迫从四面八方袭来,让她产生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其实,一切的恶意和敌视都来自于品文的想象,她甚至出现了视听方面的幻觉,在晴朗的夜里会觉得自己身处狂风暴雨之中。她以为是女儿的心理出了问题,到医院后才知道,是自己患上了思觉失调精神疾病。品文的发病看似突然,却有内在依据。正如哲学家福柯所说,一个人没有任何征兆,从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中突然“变异”,成了被主流放逐的“危险个体”。品文的情况并非孤例个案,她住院期间接触到大量病人,尤其是同病房的那位年轻女病友,说明不止品文一个人受着精神病痛的折磨。电影由此揭开了困扰台湾社会的精神顽疾。

电影主要聚焦母女关系,着重表现二人由隔膜到理解的过程。离婚后的品文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女儿和工作身上。无私付出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品文对孩子过多的呵护、干涉,一方面造成了青春期女儿的逆反,另一方面让自己时刻处于焦虑之中。当紧绷的神经到达难以承受的临界点时,脑海中世界的坍塌便如跌落深渊一般。

品文生病住院后,女儿王静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当她代替母亲处理成人世界的事情时,才深切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母女角色的互换,女儿的成长成熟,成为支撑母亲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在女儿的关怀、体贴、理解下,品文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击垮,勇敢地与病情抗争,顽强地生活。那句“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正是品文重拾生活信心的宣言。

为了让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不至于那么平淡,影片在叙事上特意设置了两次突转。一次是罗品文发现有精神问题的竟然是自己,一次是王静被暴涨的溪水冲走。突转让影片的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达到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效果。

片中还运用象征的手法,增添了丰富意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的象征,如开头部分母女俩在家中都戴着“口罩”,象征着彼此间的隔膜,母女关系的疏远。楼宇外面因装修而遮挡起来的蓝色防水布,同样是对品文内心与他人隔绝的象征。二是声音意象的象征,例如品文向女儿讲述耳边“瀑布”的轰鸣声,以及女病友歌声中“雨”的意象,都象征着不如意的生活对人的打击。“瀑布”声变成潺潺溪流的声音,则象征着品文走出病情困扰,重新面对生活。三是事件的象征,片尾王静遭遇的洪水事件,正映射出这场家庭变故,它如洪水一般,来得又急又快,冲垮了一切。而获救的王静,也意味着她在湍急的生活之流中逐渐站稳脚跟,拥抱新生。

《瀑布》既是关于亲情回归的故事,也是母女共同成长的故事。在各种打击纷至沓来的境遇下,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坚韧、顽强也显现了出来。在低谷和逆境中,也有不少人帮助了品文母女,例如保姆阿姨、医院的医生、房屋中介经理、超市主任等,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善良的人性之光。影片告诉我们,人生虽有挫折、磨难,但只要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彼此包容、相互理解,必将走出低谷,迎来灿烂的阳光。(周仲谋)

(本文为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1lzujbkyjh006”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