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月后,内地院线终于迎来一部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新蝙蝠侠》。这是一部“很特殊”的超英电影。

美国市场先于3月4日上映,海外口碑解禁后,收获了如潮好评。其中,最多的评价是——“它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电影”。

在观众习惯了绿幕拍摄、满屏特效、笑点频频、大量英雄联动客串的爆米花超英片的时代,马特·里夫斯导演却拍出了一部片长近三小时、视听风格强烈、带有浓浓黑色电影元素的侦探电影《新蝙蝠侠》,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在马导手中,蝙蝠侠回归了“世界上最伟大侦探”的身份。故事从蝙蝠侠“出道”第二年开始讲起,通过侦查一起震惊哥谭市的连环谋杀案,蝙蝠侠与哥谭市经典反派一一交手,逐渐看清关于哥谭市与自己家族的惊人真相,也找到了蝙蝠侠存在的意义。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影片便以高度风格化的视觉画面、强大浓厚的故事张力,将观众迅速带入这个扣人心弦的侦探故事之中。

作为哥谭市的新任守护者,罗伯特·帕丁森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演技,演绎出了新版蝙蝠侠阴郁孤独的隐士气质。大部分观众对他演技的印象还停留在“暮光之城”系列,但如果你看过他近年的作品(如《好时光》《灯塔》),你就不会对他的演技提升感到意外。“暮光之城”系列完结后,帕丁森几乎完全退出了商业电影的范畴,潜心在小众的独立艺术片中打磨演技、积攒实力。《信条》是他时隔多年首次回归主流大片,而《新蝙蝠侠》应该能让他重新站回好莱坞一线位置。反过来,他的表演也成就了这部影片。

最终,《新蝙蝠侠》在海外上映后,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IMDB高达8.4分、烂番茄新鲜度85%、MTC平均分72分,影片还在北美斩获了1.28亿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取得了2022年最佳首周末开画成绩,吊足内地影迷的胃口。

《新蝙蝠侠》被赞“重新定义了超英电影”。

偶然成功还是策略奏效

《新蝙蝠侠》的成功,是DC电影宇宙转变策略之后的成果。这次“转型”,从2017年院线版《正义联盟》的滑铁卢之后就开始了,经过几年摸索,已初见成效。

现任华纳兄弟董事长托比·艾默里奇在不久前的采访中,透露了华纳当前对DC的新策略。他表示,在制作未来的DC电影时,将更注重吸引有才华的电影人实现他们的好想法,而不一定非要和DC宇宙联动。

艾默里奇说:“这些(DC)电影不需要保持一样的风格基调,也不需要和其他DC电影联动,或者安插其他电影的彩蛋。对于制片厂来说,最重要的是影片本身的质量。而最能保障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好好挑选你要聘用的电影人。”

《新蝙蝠侠》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种重视才华、给予创作者极大自由度的战略。

马特·里夫斯最初收到华纳的执导邀请时,这还是一个由本·阿弗莱克参与编剧并出演蝙蝠侠的、根植于DC宇宙的电影,他形容“是个很扎实的剧本,几乎有点像007电影”。

但马导没有接下这个现成的剧本,而是向华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他要拍一部蝙蝠侠电影,那他一定要亲自参与编剧,拍一部直触蝙蝠侠角色内核的电影,这会是一部“非常非常私人的电影”。他谈到了华纳的历史,谈到华纳早期最出名的黑帮电影,谈到要将那些电影的DNA重新带到当下。

他肯定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换做2017年以前,他的提议或许立刻就会被否定——但这一次,他描述出的电影愿景打动了华纳。于是,马导成为了《新蝙蝠侠》的导演。

再之后,本·阿弗莱克彻底退出这一项目,让马导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他得以重新选择一位年轻的蝙蝠侠,《新蝙蝠侠》也由此成为一部和DC宇宙没有关联的独立电影。马导得到了一块崭新的画布,由此才成功创作出和蒂姆·波顿、克里斯托弗·诺兰等人都不同的一版蝙蝠侠。

《新蝙蝠侠》的成功并非偶然。当华纳放下了“快速打造一个电影宇宙”的执念后,这种“重人才、轻宇宙”的策略,为DC带来了一部又一部风格迥异的佳作。

另一部和DC宇宙无关的独立电影《小丑》也在同一时期获得绿灯开拍,成为2019年的现象级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还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超英电影界可谓创下历史;

而詹姆斯·古恩执导的、具有软重启性质的《X特遣队:全员集结》也口碑出众,并且为片中角色积攒了相当高的人气,随后的衍生剧《和平使者》一举成为该时期最热门的黑马剧集。

在内容层面,DC海纳百川,既保留了“旧宇宙”的故事线(如神奇女侠、海王等系列),而且也积极发展着与它关联不多的“新宇宙”故事线(如沙赞系列);与此同时,独立于新旧宇宙之外的DC电影(《小丑》《新蝙蝠侠》等),也被批准立项、制作。

在发行方面,DC在大银幕票房战场外,也加入到了流媒体平台的流量战争之中。HBO Max的出现,为DC宇宙的布局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为了吸引订阅用户,HBO Max急需优质原创内容,而超级英雄影视剧尤其吃香。2020年,时任DC影业总裁沃尔特·滨田在采访中说:“每出一部新(DC)电影,我们就在思考,它能在HBO Max上推出衍生剧吗?”

于是,就有了今年年初《X特遣队:全员集结》的衍生剧《和平使者》的诞生,口碑不俗,为HBO Max吸引了不少流量。而《新蝙蝠侠》取得成功后,一部以科林·法瑞尔饰演的企鹅人为主角的衍生剧也开始了筹备。

另外,对于扎克·施奈德剪辑版《正义联盟》这种极为特殊的作品来说,院线发行接近不可能,可它对于HBO Max来说却是梦寐以求的内容。在几年前看上去希望渺茫的“放出扎导版《正义联盟》”粉丝运动,就这样因HBO Max的出现得以成真。

动荡与机遇

相对开放的制作心态、更灵活的发行方式,似乎给DC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华纳目前对DC作品“拍好一部是一部”的策略,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在扎克·施奈德离开后,他对DC宇宙所做的规划也被弃置。但是,DC宇宙却始终没有等来一个新的掌舵人。没有清晰果敢的长远规划,“电影宇宙”便很难打造。

在此之后,华纳对DC角色IP的处理越发令人困惑:超人、蝙蝠侠这两大超级英雄元老人物被逐渐边缘化,不再参与DC宇宙的故事;同一个角色却有多个演员版本同时存在,既让观众感到迷惑,也显得整个DC宇宙缺乏规划和条理。

看一看未来两年DC要上映的电影,就可以看出其计划之混乱:

《DC萌宠特遣队》定于2022年7月29日上映,这部动画电影讲述的是DC超级英雄的宠物们的故事;

《黑亚当》定于2022年10月21日上映,由巨石强森出演沙赞的宿敌黑亚当;

《雷霆沙赞2:众神之怒》定于2022年12月16日上映,它和另一个续集电影《阿凡达2:水之道》震撼撞档,这恐怕不会是它的最终档期;

《海王2:失落的王国》定于2023年3月17日上映,温子仁这部续作有望为DC赢来又一次票房成功;

《闪电侠》定于2023年6月23日上映,这可能是最坎坷的DC新片,经历了五次改档。它也是对DC未来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会通过闪电侠的故事更改DC宇宙的官方故事线,为DC的未来奠定方向;

《蓝甲虫》定于2023年8月18日上映,将在大银幕上带来DC首个拉丁族裔超级英雄的故事。

电影题材跨度之广,覆盖了方方面面,但似乎很难看出有任何整体布局的思路。

既然短期内难以打造出成功的电影宇宙,华纳便暂时将重心放在了像《小丑》《新蝙蝠侠》这样可以独立成篇的电影上,靠一部部独立影片的成功来缓解DC的颓势。可是,长期来看,这种单打独斗的做法在票房和IP影响力上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渴望看到DC宇宙有序展开的观众来说,一切仍有转机。3月11日,探索频道(Discovery)的股东大会投票通过了探索传媒和华纳传媒的合并,两家公司将合并为“华纳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合并预计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内完成,探索频道负责人大卫·扎斯拉夫将担任新公司的CEO,他将会对华纳旗下的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内容创作上拥有一定权力。

大卫·扎斯拉夫一向以其强悍的管理风格闻名,他承诺将会给“华纳兄弟探索”带来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调整,让其能在流媒体战争中站稳脚跟。在这样一位新总裁的带领下,DC将有希望重新踏上电影宇宙之路。大卫曾多次在采访中表达出对DC的兴趣,甚至有粉丝大胆猜测他是否会恢复扎克·施奈德对DC宇宙的愿景。

受这次合并影响,华纳的多部电影已宣布延迟上映。其中,包括《闪电侠》《海王2:失落的王国》在内的4部DC电影均已延期。关于这些影片延期的原因,有猜测是因为影片受合并影响,无法按时完成进度(尤其是特效),也有猜测这是因为合并后的新公司会对DC电影进行创意上的调整。

一切还要等到尘埃落定之时才能见分晓。

DC与漫威在中国

DC和漫威,美漫界的两大巨头,如今将竞争延续到了大银幕上。尽管DC电影的起步更早一些,但现在,漫威电影宇宙已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过去的十年里,DC在全球收获了80亿美元票房,而漫威则狂揽206亿美元全球票房。

在中国电影市场,漫威同样遥遥领先,《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内地创下了42.5亿元的票房高峰,让DC望尘莫及。然而,这一切在疫情后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去年,漫威的5部电影全都没能引进中国。对于这背后的原因,没有官方解释,各路说法满天飞。其中一种比较热门的猜测是,《黑寡妇》《尚气与十环传奇》涉及敏感内容,没有过审;《永恒族》由于导演的争议言论而无法过审;《毒液2》《蜘蛛侠:英雄无归》则可能是受到牵连……

相比之下,DC的引进之路则顺畅得多。《新蝙蝠侠》成为了这两年第一部引进内地的超级英雄大片——上一部是2020年12月的《神奇女侠1984》,同样来自DC。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那么DC和漫威在中国的影响力地位可能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近年来,漫威的电影宇宙创作模式,在《复仇者联盟4》之后的几部新片里其实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以《蜘蛛侠:英雄无归》在国内的口碑崩盘为例,这反映出漫威为了电影宇宙的叙事而牺牲了部分角色的塑造,让其“工具人化”,引发观众不满。漫威电影越来越难以独立观看,一部影片往往是下一部的铺垫,且影片之间同质化严重,观众难免会逐渐对漫威电影产生审美疲劳。

这本可以是DC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漫威如今不擅长的独立故事,正是DC近两年的强项,且各类电影风格迥异——但是DC似乎也正处在最艰难的动荡时期,前路尚不明晰,最需要超越的对手,可能是自己。

如今,好莱坞越来越重视中国电影市场,中美在大片上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注重“全球化”的美国电影并不总能在中国取得成功,有时也会出现去年漫威电影接连无法引进内地的情况,这对片方、电影院和观众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也许中美在电影上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合拍片和商务合作的层面上,更多的产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才是下一个阶段电影市场的发展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