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圈想要继续发展,需要新观众血液的加入,期待这档节目能更好。

就在上海线下演出全线取消的这一周,《爱乐之都》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爱乐之都,音乐剧之都,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比上海更适合这个称号。以往平常的周六,剧迷们会四散在上海的各个剧院欣赏现场的音乐剧,这已经成为一批人的生活方式。

这一轮疫情导致上海几乎每天不停歇的驻演剧也暂时取消,看《爱乐之都》,成为剧迷们线上聚会的一种选择。

作为一档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真人秀,《爱乐之都》从面试选手开始,就吊足了剧迷们的胃口。节目首播后,在剧迷圈也掀起了广泛讨论。

上周娱理工作室去上海探班《爱乐之都》,和选手叶麒圣聊天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有想过通过这档节目走红吗?他当时反问我,你怎么看?我说,我很希望《爱乐之都》能让宝藏音乐剧被更多人看到,好的音乐剧演员被更多人认可。

是的,我希望这档节目能红,让音乐剧在更大众的圈层里被喜爱。

但是,从首期成片来看,这档节目还可以更好。

《爱乐之都》选手叶麒圣

很多人把《爱乐之都》和《声入人心》放在一起对比。

其实,《声入人心》的舞台呈现方式是“站桩唱歌”,选手方面则是把歌剧演员、音乐剧演员、流行歌手聚集在一起,只是节目里呈现了很多精彩的音乐剧唱段、脱颖而出的几个人气演员正好是音乐剧演员,所以《声入人心》在2019年带动了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蓬勃发展。

《爱乐之都》则是一档纯粹的音乐剧综艺,选手大多是目前活跃在舞台一线的音乐剧演员,每一个舞台都在舞美、服装、道具、扮相、唱演等方面还原原版音乐剧,希望把国外经典的音乐剧和国内优秀的原创剧介绍给观众。

首期节目,开场没有废话,直接就抛出五个最有可能“炸场子”的选段,可以看出节目组希望用优质的舞台呈现来吸引观众。

第一个节目,《剧院魅影》,这可能是音乐剧领域最大的IP,即便对音乐剧不了解的人也听过这个名字、熟悉里面最经典的唱段。记得当年阿云嘎去参加《极限挑战》,就当场被雷佳音点歌表演“唱,为我唱”,其实就是《剧院魅影》中的经典桥段sing for me。

这个节目不仅在排练期间就获得了原版音乐总监远程指导,在3月13日,《剧院魅影》的原作者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还在微博上宣传了这一段表演。

不难看出,节目组愿意花钱去买经典作品的版权、愿意请最好的老师来指导表演,同时音乐剧人也很有格局,愿意把好的作品推广到中国、在更大的舞台上被大众看见。

除了《剧院魅影》,首期节目里呈现的《马戏之王》和《摇滚红与黑》的选段,也都是来自西方的人气大作。

从舞台效果来看,节目组是用心和大手笔的。比如《剧院魅影》舞台上划船的大场面被还原了出来,《摇滚红与黑》原版的舞美一直被剧迷戏称是放ppt,而《爱乐之都》的版本加上了冰屏等多媒体设计、踩着高跷的伴舞,舞台的华丽性和质感上都超越原版。

《剧院魅影》,郑棋元

首期节目还呈现了中国原创音乐剧里的代表作《在远方》以及在上海一票难求的顶流驻演剧《阿波罗尼亚》的片段。

将大IP和原创剧、经典老剧和人气新剧、大剧场和驻演剧的佼佼者都放在第一期呈现,《爱乐之都》在选段上有野心,也希望用好作品来吸引剧迷和路人。

我个人入坑音乐剧,其实就是从《声入人心》的好作品开始。好听的唱段+优秀的唱演,为我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意识到在音乐剧的门类里还有很多好歌和戏剧性等待发掘。所以,我认为《爱乐之都》目前显示出的用好歌和好的舞台来吸引观众这个策略思路是对的。

和几位音乐剧演员聊天时,他们都表示在这个舞台上的成绩和去留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留下一些好作品。

的确,多出好作品,才是宣传音乐剧的最佳方式,才是这档节目出圈的关键。

《马戏之王》,李紫婷

可是,想出好作品,并不容易。

《爱乐之都》是第一档音乐剧综艺,也是第一次有节目把音乐剧的舞台搬上电视荧幕。

记得上个月去探班时,我曾被一个表演选段震撼到头皮发麻,但当即我就思考了一个问题,到时候在电视上呈现时,现场的震撼版会不会被削弱?

事实上,在剧场里看音乐剧和在屏幕里看,效果完全不同。很多经典音乐剧都有官摄版本,但相比现场版,震撼力全都大打折扣。剧院特有的声音效果、一群人一起看剧形成的观演磁场、甚至是观众和舞台的距离感,都是现场表演的魅力。观众在剧院里看的是舞台上的整体效果,主角身边的伴舞也都是表演的一部分,共同传达戏剧性和情绪,但一旦在电视镜头里,难免会有特写、空镜的出现,镜头变得细碎,造成观众情绪断裂。如果说演员传递出100%的情感,现场观众能感受到80%,那电视机前的观众可能只能感受到50%。

《剧院魅影》,郭耀嵘

更大的难点是选段的编排。

进入剧场,意味着你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慢慢进入剧情,循序渐进地理解这个故事。但在综艺的舞台上,如何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把人物关系交待清楚、把这个选段的前因后果表达明确,还要让观众迅速进入到歌曲的情绪,这非常难。

中国音乐剧大赏办了两届,一直都是用片段的方式展演中国音乐剧,当时很多剧迷就发现,一些大家在剧场里很喜欢的、甚至被感动落泪或者逗笑的音乐剧,用片段形式搬上舞台,就让人难以沉浸。

首期《爱乐之都》里,最受剧迷争议的就是《阿波罗尼亚》的选段。这部剧是最受音乐剧迷喜爱的顶流剧,在上海一票难求,一些铁杆剧迷甚至复刷了一百多遍。这部现象级作品,也曾在音乐剧大赏甚至央视的舞台以片段形式呈现,但都难以还原“小酒馆”的原汁原味。

《阿波罗尼亚》的故事比较复杂,多场戏中戏,三个男演员都是一人分饰多角,的确难以在一个片段里交代清楚人物关系和感情。在《爱乐之都》的版本里,就通过大量台词解释了主角Richard和Oscar的关系,但是呈现方式和台词完全是原剧里未出现过的,甚至气质上都与原剧大相径庭。

而从台词过渡到唱段,歌词里突然又出现了新的人物,之前的大段台词并没有和歌曲形成良好的衔接,没看过原剧的观众难以理解故事,看过原剧的观众也不能接受这样的“魔改”。一些剧迷认为,对于这部靠好听的音乐就能吸引大批观众的剧而言,或许直接演唱都比“魔改”更加能吸引观众。

《爱乐之都》的每一个选段都是由目前活跃在一线的音乐剧、话剧导演执导,如何把一部音乐剧的精华浓缩呈现在10分钟左右的片段里,让一个孤立的选段有自己的起承转合,或许是音乐剧综艺面对的最大难点,也是留给这些剧场导演的新问题。

毕竟,音乐剧除了“音乐”,“剧”也很重要,一档音乐剧综艺应该在唱演上达到平衡。

在首期的五个选段中,获得最多好评的是中文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的选段,当时爱乐助力团成员张雨绮表示,这是最有人物感的一个选段。

这个选段在适当的篇幅中通过台词讲清楚了两个人物的关系,把剧情和主旨浓缩,做到了在短短10分钟里向观众传达清楚了剧情和情绪,这可以成为日后改编的一个正面参考。

将音乐剧选段搬上综艺舞台,只有舞美上的用心远远不够,编剧能力也是重中之重。

作为音乐剧圈外人,张雨绮其实提供了一种路人视角。她不了解演员在行业里的地位,也不知道某一部剧的受欢迎程度,她就是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评判一个片段的成败。

她直到点评阶段才意识到《摇滚红与黑》在表达什么,她对《在远方》的故事最有感触,这种对比或许也可以说明,讲中国本土故事的音乐剧选段,和中国的普通观众有更紧密的链接,无论在旋律、情感、人物、故事上,都更能触及普通观众。音乐剧虽然是舶来品,但在推介西方经典的同时,《爱乐之都》的舞台上可以有更多优秀的中文原创音乐剧。

张雨绮

首期节目播出后,参与讨论最热烈的是剧迷,最真情实感爱憎分明的也是剧迷。但是,《爱乐之都》的受众群肯定不是特定圈层,它应该走向大众。

节目在开场曲里写了一段歌词,“到底啥是音乐剧啊?哪个正常人会坐在那,突然话说了一半就唱起来了,这简直是太离谱的玩意,谁会喜欢这么奇怪的东西?”

截图自《爱乐之都》

对于路人而言,节目首先就应该解答开场曲提出的这个问题。

目前看来,节目可能受限于时长,大量篇幅放在了舞台呈现上,对于专业科普和背景知识介绍都略显不够。

什么是音乐剧?为什么音乐剧能够火?音乐剧现在的市场行情如何?这些是需要给路人观众补足的知识。甚至对于剧迷来说,每一个选段的行业地位、历史由来、故事解析,也是大家渴望获得的新知识。

阿云嘎

从综艺角度来说,目前《爱乐之都》仅播出了一期,只呈现了舞台部分,真人秀的部分还未见全貌。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爱乐之都》能讲好群像故事。

当年《声入人心》的成功除了优秀的舞台,还打造出了团魂和乌托邦氛围。在当年的行业语境下,“追光之外的追梦人”是一个新鲜的讲述,很多音乐剧演员都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他们在小众圈层里的默默坚守能打动一批观众。如今音乐剧已经在小众圈层赢得粉丝,行业环境整体获得了较大的改善,节目里的选手对于剧迷而言也都是老熟人了,那么如今的新命题、新视角、新故事是什么,我希望能在《爱乐之都》里看到。

从剧迷角度,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对选手唱功、演技最专业的点评,这可能比综艺剧本更吸引人。

《爱乐之都》的定位是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真人秀,这档节目也整合了业界最强大的资源,一线的导演、制作人都在为节目保驾护航,据了解节目后期的赛制也会模拟音乐剧全产业链的生态,我期待这档节目能全方位展现出音乐剧的魅力,也深入展现如今音乐剧圈的机遇与挑战。

很多人缺少的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的理由和吸引力,希望《爱乐之都》的舞台和演员能吸引更多人开始认识音乐剧、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圈想要继续发展,需要新观众血液的加入,期待这档节目能更好。

* 版权声明:本文归娱理工作室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搬运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