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在香港黑帮电影的序章《香港黑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里,有这么个留言,问我是不是不喜欢郭德纲?
嗯,好吧!谈不上喜欢。
大公作为80后,不算生在红旗下,根本没有见过传统相声长啥样,如果不是郭德纲老师,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传统相声长啥样了!
我是说可能!
郭德纲老师刚火的时候,网上有一套盗摄版的德云社相声全集,基本就是郭德纲、于谦两个人,最多加个李菁,当时还有张文顺老爷子。“云鹤九霄”一概没有。当时我开车常听,但是记不得什么东西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论相声五十年现状》,对少马爷偷萝卜这事印象深刻。
也就这样了,因为那时候的盗摄资源录的质量并不好,杂音多,听的也不是很清楚,记忆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吁--吁--的呼喊声。
他火出圈后,我也就没再关注了。之后的云鹤九霄等弟子我更是一概没听。
我第一次知道云字辈最顶尖的岳云鹏是在电影《煎饼侠》里他的客串。
因此什么藏秘排油啊,曹云金辞职事件啊,我一概没关注。
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负面印象!
我只是单纯的不喜欢!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没有接触过剧场相声,但对以马季、姜昆为代表的电视相声相当熟悉,那才是我的童年回忆。当然,他们现在过时了,虽然他们曾经很新潮。
他们所取代的,其实就是老郭现在弘扬的,传统相声。
这里面有时代的原因,正如传统相声演员的黑话“春典”一样,有这旧社会的那些个糟粕。
当我们试图去还原这些糟粕的时候,我们领略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要接受一些不合乎现代价值观的东西!我指不好的东西。
这点在我观看台湾老相声演员吴兆南和魏龙豪先生演绎的“原汁原味”民国时期老段子时才体会到差异。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传统相声段子,名字我不记得了,大家伙儿评论区自己猜吧。
我印象中的内容是,比如说,桌子上有一盒香烟!
但从台湾传来的原味相声说的是:比如说,桌子上有一盒鸦片!
自打那一刻起我就明白过来,什么叫不符合时代,什么叫旧社会的糟粕,为什么应该改!
实际上这一切在50年代刚解放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远远发生在我们出生之前。
相声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东西,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比如倭瓜镖(《大保镖》),说的保镖这个行当解放后已经不存在了。
相声这门艺术,至少从解放后看来,似乎就会慢慢的落后于时代,慢慢消逝了。
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好多名垂青史的艺术都免不了消逝的命运,比如著名的宋词元曲,留下了多少篇旷世名作,单看词我们就能理解那有多美,可曲子失传了就是失传了,消逝是时代的原因,没办法的事。
像《水调歌头》《虞美人》这样的名曲,多少名人大牛为他填写词牌,想必原来的旋律一定是优美异常,脍炙人口。可惜,词牌犹在,旋律,已不可得!
是马季、姜昆为首的一代相声人拯救了这个行当,尤其是电视节目兴起之后,街头卖艺的行当忽然间获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广大观众群,这才诞生了我童年所熟知的相声。
还记得当时央视有个综艺节目叫“曲苑杂坛”,开场那句开场白就很有特色。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今请看曲苑杂坛!
相声在说唱艺术里可是牢牢的第一名。
我无意说郭老师的传统剧场相声不好。
我尊重这门艺术,这也是相声这个行当最初的艺术形式。
但当我真的去听剧场相声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童年时期听的那些相声作品,有多么的优秀。
无论是如今的云鹤九霄辈的德云社演员,还是郭德纲于谦老师的作品,我第一个感觉是“碎”。一点都不紧凑,我好不容易酝酿出来的情绪经常会被莫名其妙的打断。
群里的大犇儿哥跟我解释说那就是剧场相声的魅力,演员和观众精彩互动,你没在剧场所以你觉得碎,现场的人爽着呢。
好吧,我认可,但我觉得“碎”这是我自己的主观感觉。
记得之前相声泰斗李金斗老师曾经请求观众不要打断他,尊重艺术,让相声完整呈现。
还挨了骂。
我同情他,也不能说他说的不对,老头子都快入土了,说点善良话怎么了,尊师重道一下也要依着他啊。你要刨活你找云鹤九霄这帮孩子去,他们受得了。
当然张九南好几次发飙,那我控制不了哈。
咱继续说我的个人感受,为什么小时候电视上的相声都这么好看,而德云社的就觉得碎。
这就和为什么老歌都这么好听,新歌都是渣渣一个道理。
因为老歌之所以成为老歌,就是因为他们好听,所以才能流传下来。不好听的老歌都被时代淘汰了。所以你能听到的老歌有一首算一首,都是精品。
那是多少年筛选下来的精品。
电视相声其实也是类似的原因,首先,它上市前有各种编导审查,确定其质量,虽然客观上也排除了一些低俗糟粕的原因,但总体上专业人士过一手的事实是存在的。
其次就是时间,流传多少年下来,能被你记住且流传的都是极具过硬素质的精品,比如姜昆的《虎口遐想》,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等等,均脍炙人口,老少咸宜。
第三,就是电视相声这一艺术形式,他最大的制约就在于时间,10-20分钟的片长要求剧本必须简练,笑点必须密集,表演层次等问题要向话剧等内容看齐。
这决定了在这个框架内出品的作品结构紧凑,笑果拔群。当然也有不拔群的,综上,传不下来。
因此,你拿着你对电视相声的童年记忆去和郭德纲云鹤九霄等剧场作品比,当然感官上会有落差。
郭德纲老师自己曾经说过,百年传统相声一千多段,是历代祖师爷将传统语言笑点中最精炼的部分提取出来的,经过解放后相声人不懈努力还剩200多段了。
而德云社创立至今,不停挖掘努力,现在已经演了快800段了。
没记错这是五十年怪现状里的词。那应该还是十几年前的现状。
不得不佩服老郭,也不得不肯定郭德纲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
但郭德纲老师似乎过于执着于守旧了。
当然这和德云社目前的实力也脱不开关系。说句不好听的,德云社人才济济,唯独文化素养差了点。文凭不够,创作能力不行。
国内相声界的创作能力枯竭这是肉眼可见的事情,不只是德云社面对,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高知人才的缺失。
在这点上,起码表面上看,姜昆老师那头似乎更容易出成绩。毕竟姜昆、马季等老一辈相声演员,耕耘的电视相声迸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早在文革时期就因为政治需要写出了很多高质量且脍炙人口的歌颂型相声,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季老师的《新桃花源记》。现在很多人因为时代原因对歌颂相声不大看得上,包括我!
但凡是看两面,歌颂型相声放到现在是不讨喜的,落后于时代的,但它的内容是深刻的,是丰满的,不能就此否定那一代相声人的创作能力。
改革开放之后,相声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紧扣时事,创作了更多符合时代浪潮的新作品,比如姜昆的成名作《虎口遐想》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讽刺,讽刺一切,从时局,到旧制度,再到社会乱象,改革阵痛中的中国大地,需要这一代相声文化人留下鲜明的注解。
日本相声“漫才”之所以能够一直火,就是因为创作能力跟得上,就像改革初期的中国相声一样,能够写出大量新的紧扣时事的新作品,讲的新鲜,观众听着也新鲜。这都要拜北野武所赐,他当初作为漫才演员,就不断创新,大胆抛弃旧段子,不停写新作品,让漫才获得了新生。马季、唐杰忠,牛群、冯巩,乃至马三立那时间还是有少这样的作品的,除了《虎口遐想》,尚有《电梯奇遇》《小偷公司》《巧立名目》《买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也是时代原因。而且因为时代的变迁,也逐渐成为消逝的光芒了。后来,大家记住的都是“晚会相声”,相声离开各种晚会就再无去处。而晚会的主要功能是联欢,是创造欢乐祥和的氛围,晚会的开办需要领导的拍板与对节目的审定。这样,无论观众多么喜欢讽刺,可是领导不喜欢啊,因为不符合欢乐祥和的大氛围,也不符合更上一级领导的心思,于是相声的讽刺性渐渐也就少了,少到于消失,最后只剩下了“歌颂相声”。
当然,还有创作型人才的凋落。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即便现在,也依旧是编剧无论写的多好,收入都不及演员的一个零头。要知道,《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大家奉为经典的作品,可都是大师梁左创作出来的。但创作相声远远不够梁左填饱肚子,《我爱我家》《海马歌舞厅》《闲人马大姐》这样的长剧才是他充分施展才情的地方。但梁左没有忘记相声,一直两手准备,同时创作。可惜,随着梁左的英年早逝,后来相声界再也没有这样的创作天才了。赵伟洲倒是创作能力不俗,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好的搭档,而且他的壮年恰逢相声的低潮期,也算是被废了。
几乎同样的时间,台湾电影人李翰祥正在香港捣鼓风月片,折子戏结构的小故事合集借鉴了大量传统相声的桥段,比如《风月奇谈》里的小神仙,《大军阀》里的关公战秦琼等。
古时旧社会的老桥段和改革新风同时在海峡两岸吹起,绿遍整个神州大地!
之后姜昆对自己的操作很成功,成功的混进了大学,与传统文化界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自己就是大学教授,也收到了非常多的研究生。
他的团队至少在文凭上要明显高于德云社。
虽然目前在具体的创作水平上没有看出什么大差异,但这种纸面上的差距是实打实存在的。
还是时代原因,毕竟现在已经不是《虎口脱险》的年代,相声已经不再是唯一可以逗个乐的艺术形式了。最近声名鹊起的西式脱口秀风头甚至盖过了德云社,你很容易就能发觉脱口秀行业的从业者的文化程度明显高过以德云社为代表的相声界(不是和姜昆团队比哈,他那边也是一堆研究生,教授)。这其中创作能力的差异之巨大应该能说明问题。
文凭不是万能的,但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更别说再上升到专业。一个职业的编剧,导演系的研究生,一个中文系的教授,一个作协的领导,他们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他们的创作水平和攒个把段子的段子手已经不能叫代差了。
当然他们不在相声的圈子里,所以要和他们合作,努力的为我所用啊,李翰祥的那些相声段子改的文艺作品就很好看啊。
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种大牛,才能写出那些沉重的大部头,才能写出完整的长叙事。写出《珍珠翡翠白玉汤》《斗法》这样一小时的巨作。
而不是像现在云鹤九霄那样在台上站一小时,说成千上万的段子,还老打断,破坏情感的积累。
在这里像大家推荐台湾的团体《相声瓦舍》。这是一个主要由台湾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创立的相声社团,主演冯翊纲是艺术硕士,曾到内地拜常宝华为师。
咱也别拿硕士头衔吓唬人,毕竟姜昆老师那边也不缺少这个。我们看作品。
《相声瓦舍》出品的作品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国厕》系列。
通过一个在左营眷村的厕所,将整个中国的历史浓缩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我就是靠着他们度过了我枯燥的大学生涯。
我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一个厕所是如何浓缩整个中国的历史的。
这个厕所在左营眷村,由村长秦伯伯整修,后村长秦伯伯统一了齐,楚,燕,韩,赵,魏六位村理干事的意见收归村里经营,注意哈,秦统一六国开始,接下来各种历史朝代纷至沓来,历史上的名场面如“玄武门之变““八王之乱“等皆有出场。当中也夹杂了台湾眷村的真实历史,最后美军顾问团进驻眷村,吴三桂开的门,象征满清入关,故事结束。
这个故事发表于1999年的故事在两年后迎来了续集《八街市场》。通过一个八条街组成的眷村市场融进了中国从满清灭亡后到解放的民国故事,其中五街和四街举办运动会,像陈炯明等军阀的出场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一个精神续作《十八层公寓》则是通过一个向下挖的十八层公寓描述了国府迁台以后的故事。
整个《战国厕》系列估计有近两小时的长度,信息量之大,结构之精巧,设计之复杂,堪称巨著。不负责的说,没有中文系和艺术系的硕士底子,根本写不出来这种大部头,没有文化底蕴啊!
这里不得不严厉批评一下姜昆老师,您的起点和台湾朋友差不多,但作品的分量差的太远啊!
都是硕士博士教授,差距咋这么大呢!
你看人家的本子,我们却只有公式相声,都是硕士博士,差距咋这么大呢?
但话又说回来,《相声瓦舍》起码证明了文化底蕴的价值。证明了博士学位的价值。姜昆老师您的团队有这个底蕴,德云社从目前看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可姜昆老师在干什么呢?你看他春晚的那个节目,这个节目从内容上看就是姜昆老师对自己这20年的肯定吧。因为在这20年里姜昆老师似乎一直都在表演类似的节目。这种艺术形式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眼界不开阔的1990年还能玩的转,但30年后随着抖音的崛起,各类方言博主不停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笑点以后,再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内容本身没问题,但已经不符合时代,尤其不符合现在人民群众的口味了。
更何况,这个看起来“本身”没有问题的内容,姜昆老师还没演好。如果他把粤语学的更像一点,起码没有那口子塑料味,凭借精湛演技将平庸本子起死回生,这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显然结局大家都看到了。
但不能因为这点,墙倒众人推,就否定姜昆老师的优势。那就是他的团队,文化水平明显强于德云社。
这意味着什么,上面也说了,虽然这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出成绩,但起码表示他们有做出成绩的学历基础。
德云社目前连这个基础都不曾具备。
目前我们看到的局势是大量高级知识分子在涌向李诞的《笑果文化》为代表的脱口秀行业,尤其是中文系,还有编剧,导演这类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的加入才能有效提升德云社的软实力,提高文化水平,丰富自己的创作实力。
不只是新段子,老段子也需要这种软实力才能创造的更加丰满啊,你看李翰祥的《小神仙》,妥妥的老段子,不也得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弄出来么。
我不是反对郭老师守旧。我认为在这个领域他已经做的很好了。至少相比他的同行来说,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能还挖掘拯救的不够多,还需更大努力。但对于同行来说,他已经走在了所有人之前,努力值得肯定,成绩也值得肯定。
我只是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不足之处,并且给出了海峡对岸的成功案例。不是说郭老师这边就没有这样的长篇巨著,有!《五十年怪现状》就是,但云鹤九霄这辈是真的没写出这种量级的巨著,我相信他们今后也不一定能写的出来。
虽然公式相声是个笑话,可博士并不是,不要被这个负面的个例所蒙蔽,就把高级知识分子一巴掌打死。硕士博士,尤其是中文系的硕士博士,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轻,还是相当有分量的,不是初中生能比的了的。
这是真心话,也是经验,看过台湾这帮艺术硕士弄出来的作品后得出的经验。
几十年前,泥腿子出身的相声前辈也能写出《珍珠翡翠白玉汤》《斗法》这样的长篇大作出来,那是几十年社会大学的阅历使然,而今天这个浮躁的年代,云鹤九霄们还能不能有这样的阅历,真不好说。
阅历,也是资源。来自于基层,扎根于基层,李诞主导的脱口秀领域就吸收了很多这样来自社会各个发展面的人才,有广汽车间描述女工生活的,也就银行柜员描述现金区工作的,这些来自于生活的鲜活段子前人写的出来,现在的人写不出来。
因为当时马季、姜昆等文艺工作者是深度下基层体验采风的,而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哪怕是姜昆自己也做不到这点了,象牙塔和民间的脱钩是社会基本现实,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不仅仅是相声得不到社会基层的声音,这怪不到德云社头上,却也不能假装看不见这个缺点存在的事实。
毕竟比起脱口秀,相声的人才库似乎真的越走越窄了。
希望这一批收的新徒弟能更有文化一些,更有社会阅历一些,起码,等打平脱口秀的人才基数吧!
这样,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