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院线电影又少得可怜,本周也就两部电影能看

(至于哪两部,你懂)

片荒很痛苦,不过幸好大洋彼岸正值“颁奖季”期间,第94届奥斯卡也将月底举办。

(3月27日)

翻翻获奖电影,回味年度经典总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疫情反复,大家多注意。

[沙丘]

Dune

导演 丹尼斯·维伦纽瓦

主演 蒂莫西·柴勒梅德/丽贝卡·弗格森/奥斯卡·伊萨克

类型 剧情/科幻/冒险

完美的一半

电影[沙丘]的最大玄机就在于

“PART ONE”

作为一名高度忠实于原著的再创作者,小说第一部的厚度从它完成出版之日起,就是电影的敌人。

如果拿深受它部分元素影响的[星球大战]做参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佐杜洛夫斯基还是大卫·林奇,都不可能让改编成功。

[星球大战]适应于新时代大片的标准三幕剧结构并不适用于[沙丘]。

当两位优秀导演都试图将一本书塞进一部电影之中,注定会受到挫折,并留下遗憾。

维伦纽瓦比前辈成功之处在于,他首先搞定了投资方,让他们接受了PART ONE与PART TWO的制作方案,这就让电影的改编成功了一半。

对于科幻题材,特别是世界观宏大,角色群庞大的作品,传统三幕剧的第一幕根本无法实现建立世界观的同时,让主要人员完成亮相。

[沙丘]几乎让整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序幕。

只重点选取了崔厄迪的家乡

卡拉丹

、香料之星

厄拉科斯

两个星球作为庞大世界观的一角重点呈现。

卡拉丹的冷蓝

(水)

与厄拉科斯的耀黄

(沙)

,用两种鲜明的颜色清晰地识别出不同的星球世界。

而哈克南男爵的势力与强大的萨卡多雇佣军,则用混黑标识出在故事初期的“反派”特征。

因此,在大量世界观的叙述过程中,画面的高识别度,很容易让观众从复杂的名词中解脱出来。

色彩识别之外,还有更直接的比大小。

战舰何其大也,比之星际之门何其小!浩荡军团何其大也,比之战舰何其小,香料车何其大也,比之沙虫何其小。

有了色彩与大小,世界就可以被真实地感知,这个世界也会随之活起来。

就像[独立日]的外星飞船炸毁了白宫,抛开其它元素,就是大小与色彩的共振。

而[独立日]第二部,恰恰是忘了这一点。

在这个视觉创造基本功上,维伦纽瓦的[降临]、[银翼杀手2049]、[沙丘],从未失手。

在不可避免地陈述环节,导演始终尽可能地围绕

保罗·崔厄迪

展开。

奇特的防护服机制通过一次训练呈现——顺便还普及了家族对立的渊源。

奇异的戈姆刺测试,则使用大量特写将戏剧张力压在了演员身上。

奇妙的蒸馏服则通过保罗的“神迹”,打通了一个科学与幻想的界线。

如果说柴德梅勒能否担纲一部过亿预算大片在这之前还是一个问号,那么在PART ONE结束之后,这个问号已经变成他能走多远的叹号了。

一场与弗雷曼人的决斗虽然完成了保罗的成长一课,但从视觉上实际上并未完成一个高潮,而是直接通向了结局。

[沙丘]PART ONE的高潮实则是铺陈良久的沙虫,终于瞪大了它的“眼睛”

(并不)

当它注视着保罗、杰西卡,以及银幕前的观众那一刻,没有激烈的打斗与爆炸,但是却产生了一种对更诡异、更超脱力量,不自觉的臣服。

这也是[沙丘]区别于其它大片的地方。

[沙丘]则反其道行之,屡屡制造其实并不缓慢的缓慢,充满信心地将这个世界的一点一滴展现在观众面前。

让他们慢慢地看,完整地看,这固然会导致场面略有不足,动作略显呆板,但它服务于整体的视听语言规划。

因此,沙虫的镜头,自然有资格入围最佳技术特效,也完全可以载入科幻电影史。

也是在沙虫身上,BDO的静默效应,实现到极致,导演和特效团队兑现了制造神明的愿景。

这便关乎影片成功的另一半,热情、智慧和工具的技术团队。

大到蜻蜓翼直升机的制作,小到蚊子刺客的花活;

厚重如哈克南男爵的假肢,轻便如弗雷曼人的蒸馏服,

再到尽可能来自于真实的自然景观——比如约旦的沙漠,以及只能在影院复杂的音响系统里,才能真正感受到的声音的层次。

[沙丘]有资格成为年度推荐之一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与影院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在这个影院其实比电影遭遇更大危机的年份,这一点关乎电影,又超越电影。

法兰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导演 韦斯·安德森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尔达·斯文顿/蕾雅·赛杜

类型 剧情/喜剧

依旧任性,依旧韦斯·安德森

谈及韦斯·安德森电影,一些词汇会不经意蹦出:

对称

构图、小清新色调、特写镜头、黑色幽默

……它们构成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风格。

[法兰西特派]仍是标志性的韦斯·安德森电影,风格依旧明显。

不过这一次安德森也有了点改变,比如大规模使用黑白色调、结尾处穿插一段动画

(当然动画也要遵从安德森的电影风格)

等等。

这让[法兰西特派]有了点不一样的新。

风格上的些许不同,并不能概括这次韦斯·安德森的冒险,真正让[法兰西特派]有所不同的,其实还是故事的呈现。

虽然电影仍然是我们熟悉的安德森叙事结构,但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安德森以影像呈现杂志。

每一篇小故事,每一篇由作者撰写的报道,均被安德森用影像的表达方式再现。

或是城市街景,或是艺术人生,或是青年生活,作者成为亲历者、叙述者,且根据文章的不同,讲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涉及无趣镇的“本地色彩专栏”就由撰稿人萨泽拉克

(由安德森电影的老熟人欧文·威尔逊饰演)

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跟观众交流。

而到了“艺术和艺术家专栏”,讲述的方式则再度发生变化。

撰稿人巴伦森雍容华贵,身处博物馆中,以上层人士的优雅,缓缓讲述法国泼溅派行动组先锋摩西的夸张故事。

至于到了“政治/诗专栏”,麦克多蒙德饰演的克莱门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我应该保持新闻工作者的中立性”

这些主题各异、内容不同的专栏构成了这本名为《法兰西特派》的期刊,也构成了这部名为[法兰西特派]的电影。

“杂志即电影,影像即文字,风格即版式”,韦斯·安德森再度以自己的方式创作电影,大胆,勇敢。

想来[法兰西特派]也只能是韦斯·安德森这种“强迫症”导演才能实验的。

毕竟只有他才能做到即便每个故事风格各异,但整体影片依旧和谐统一,谁叫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叛自己的“神经质”呢。

呼朋引伴

C'mon C'mon

导演 迈克·米尔斯

主演 华金·菲尼克斯/伍迪·诺曼/盖比·霍夫曼/斯科特·麦克纳里

类型 剧情

蹲下来,听听他

任何一个运筹帷幄的大人,在小孩子面前也会失了分寸。

乔尼是这样一个大人。

他是电台记者,扛着复杂的收音设备,走遍美国去采访,车载广播里总能听到他的声音。

很厉害对不对?

可是,成人的世界,是一团糟。

他和小薇,一对不再说话的兄妹。

你长着和她一样的眼睛,她笑起来嘴角弧度和你很像,为什么会老死不相往来?

是乔尼搞砸了妹妹的婚姻,还是“妈妈死后那些奇怪的事”,或是“路易莎离开我的时候,一切都糟得不行”?

成年人的故事是一片混沌,说不清。

[呼朋引伴]的故事,开始于乔尼给妹妹打了一个和解电话。

这正是时候,妹妹的小儿子杰西无人照顾,乔尼这个陌生的舅舅自告奋勇。

华金·菲尼克斯和小演员伍迪·诺曼,不断地互相冲撞,如大号成年人误入了小孩子的兔子洞,又逐渐靠近、亲密。

乔尼一边要去采访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边却对身边这个小精怪束手无策。

为什么会有小孩假装自己是孤儿?

为什么他会想要一根会唱歌的牙刷?

为什么他会觉得,大人以为他走丢而惊慌失措的表情很好笑?

影片中采访小孩的部分没有剧本,可那些回答,成年人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

他们害怕孤独,害怕不被理解,但面对那些成年人想要逃避的疯狂现实,他们又能从容地说:

“有时麻烦就这样找上了门,你也无能为力。

但我很骄傲,我承担起了责任。”

而杰西悄悄在录音笔里记下自己的回答:

“无论你的计划是什么,都赶不上变化,只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接踵而来。

所以你必须努力,努力,努力,继续努力,不断努力,不停努力……”

孩子们在默默观察,悄悄看穿了成年人的混沌与困顿,用最天真的坦诚,揭开成年人的一团乱麻。

乔尼才意识到,这一路上,不是自己在照顾小外甥,而是外甥用他奇怪的方式在接纳这个“感情充沛,过于情绪化的舅舅”,教他打开心扉。

成年人,用尽各种公式、算法与理论,却画不出一个明朗的未来。

但是,去掉那些复杂的心思,世界是什么样的?

蹲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

[呼朋引伴]捕捉到了那些最纯真的东西。

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安塞尔·艾尔高特/瑞秋·泽格勒/阿丽亚娜·德博斯

类型 剧情/爱情/歌舞/犯罪

回不去,不回去

鉴于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工业中的地位,在最近十年,虽然他从未停止创作,但他的作品,并不会成为必然的推荐之选。

相反,他在很大程度上锚定了这一年的水准。

但是,如果他在某个题材上再度让我们看到应有的实力,我们也没有理由回避他。

[西区故事],在新冠时代的歌舞片小复兴中,拥有多重意义,是众多回望过去的目光中,更积极看向未来的一个。

众所周知,百老汇版,1961版的[西区故事]就经历过一次相当重大的改编。并永远地留下了一些历史性的难题。

更有保障的工业制作力,与更符合时代观念的种族文化,并不能抹杀61版在歌舞层面的成就。

但与[麦克白的悲剧]一样,任何改编的尝试都会让我们去辨认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及那些不可撼动,那些理应有所修正。

在这方面,[西区故事]面临比[麦克白]更复杂的局面,而斯皮尔伯格和他编剧库什纳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不仅使当年的演员莫雷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更多的波多黎各演员拥有了一个演绎自己社区故事的机会。

这跟[成为里卡多]里的西班牙裔选角争议不同,在当年的拍摄中,波多黎各人从未被认真对待过。

相比于其他歌舞片,借用自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爱情的架构只是它最浅白的部分,也不是[西区故事]真正的重点所在。

它与[为所应为]、[纽约黑帮]这里的族群发展与对立一脉相承。

只是在西区之中,鲨鱼帮和喷气机帮面临着相似的颓败与失落,在何去何从之间,弱势者的相互伤害成了悲剧的更大动因。

于是,在《美国》、《哎呀,克鲁普克警官》这样的曲目中,歌词的弦外之音成为与技巧一样需要关注的“载体”。

当它们以略微不同的顺序,微调的歌词,转换的歌手等方式再次出现时,史蒂文完成了对1961年的致敬,以及对1961年的修正。

其后果更是以真正的暴力,而非舞蹈进行了清算。

发生在西区的故事,是50年来发生在美国各地巨变的缩影。

以史蒂文的稳健,它不会是最强烈、激进的声音。

但这种势头无论裹挟了什么,都不可阻挡,需要每一个曾经的、未来的影视工作者,用创作来回应。

麦克白的悲剧

The Tragedy of Macbeth

导演 乔尔·科恩

主演 丹泽尔·华盛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阿历克斯·哈赛尔

类型 剧情

原味莎翁

拉娜·沃卓斯基完成了感伤过分的[黑客帝国4],乔尔·科恩则在[麦克白的悲剧]中冷酷到底。

其实在2015年,澳大利亚贾斯汀·库泽尔也有过一次改编。

他采用了与乔尔截然相反的方式,尽全力在自然的景观中,将麦克白推入深渊,让现实的光影映射他无尽的欲望。

库泽尔用天地做舞台,乔尔则用舞台纳天地,更加回归戏剧的本质。

无论表现主义还是黑色电影,他们的布景、机位,都与角色心理的塑造息息相关。

而这始终是舞台与电影竞争的优势之一,它始终会将光芒汇聚到演员身上。

于是,乔尔各种黑白戏法最终需要演员来验证,来反射。

丹泽尔·华盛顿,作为西德尼·波蒂埃之后最优秀的黑人演员,除了1993年的[无事生非]

(布拉纳导演)

,他其实没有什么机会尝试莎翁剧。

而在[藩篱]这样的戏剧中,我们已经见识了丹泽尔的实力。

他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比之2015年的歌迪亚,其实更接近一个充满权力欲的妻子形象。

最终把他们带回苏格兰荒原的,是原汁原味,可以直接拿朱生豪译本当字幕的台词。

其实,这是致敬莎翁的最好方式,借助台词,这些言词就像是演员的抓手,也是观众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咒语”,弥补了一切服化道上的不足。

因为这是一部莎士比亚改编,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有了谈论的契机,经典是否需要改编。

答案显然是“是”。

将[麦克白的悲剧]放大到整个A24公司的制片方中,我们就会发现,这家公司意图通过不一样建立其自己的竞争特色。

此处的不一样并不以电影史为参照,而是以自然年,因此,作为一个年度盘点,我们有理由把乔尔的改编放进推荐位。

这种看上去“老气横秋”的创作一点不保守。

他的野心最终连接了德国表现主义并不稳定的光影,卡尔·德莱叶极致的特写,奥森·威尔斯式的黑色莎翁剧,以及科静采夫的舞台剧等各种丰富的时代元素。

而对于这样的改编,相较于一年又一年愈发单调同质化的菜单,我们更没有理由说不。

(未完待续)

2022能把这些电影超了就行

这才是拍给每个普通人的电影

擦,情人节档烂死了?看这部电影啊

怪邻居家的好电影,我们给你找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