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
欧美影视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中国元素。
美剧《太空部队》,惊现「茅台」「范冰冰」;
皮克斯大作《青春变形记》,剖析中式亲子关系……
最近,又有一部美国电影,直接以中国人为主角。
频频cue到老庄哲学、茶叶文化。
配乐还用到了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
以浓浓的东方美学,讲述了一个别致的科幻故事——
《杨之后》
After Yang
导演郭共达,早年凭借大神级混剪视频,成为外国影迷圈网红。
如今执起导筒,又连续入围戛纳、鹿特丹等顶级国际电影节。
可以说是最值得关注的亚裔新锐导演之一。
郭共达与约翰·赵
这部新片走科幻路线,烂番茄新鲜度85%,MataCritic综评84,口碑相当亮眼。
主人公杨,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男性。
被一对夫妻买回家后,主要负责陪伴他们领养的中国女孩。
只是,影片一开始,他就宕机了。
原来,他是图便宜买来的「翻新」机器人,无法送回正规厂家修复。
送到小作坊,又被告知修不好。
全家因此都陷入了离别的悲恸中。
机器人与这个家庭的关系,也在告别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透过杨的记忆条,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情脉脉。
在这个家庭里,杨不是机器人,而是家人。
家庭舞蹈比赛时,杨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全家福当中,也有留给杨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他是整个家庭的精神纽带。
父亲从事茶叶生意,而杨深谙中国茶文化。
他们会畅聊茶叶当中蕴含的各种学问,对传说中「中国最好的茶叶」心驰神往。
父亲还打算将自己的茶艺传给他。
母亲是家庭的主心骨,操心着家中一切琐事。
但也会在深夜和杨交心,探讨深奥的哲学话题。
两人从蝴蝶标本,聊到《梁祝》的凄美爱情故事,交换着对生命的理解。
而对家中小妹来说,杨是最贴心的哥哥。
夜里口渴时,轻唤一声,他就会马上起来陪她。
他们同为中国人。
杨会教妹妹中文,给她讲关于中国的一切。
帮她克服身份认同困境。
他能给小妹一定的归属感,让她不再孤独。
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甚至直到他宕机后,人们才被迫意识到——他是一个机器人。
他的身体被剖开,里面满是精巧的装置。
他一直作为商品,周转在不同的家庭中,经历了几代人生。
第一个家庭中,杨有一个弟弟。
杨陪伴着他,从一个小孩,变成帅气的大人。
也在这个家庭中,杨遇到了自己的初恋。
最后,见证了恋人的死亡。
到了第二个家庭中。
杨因为一直没有走出失去恋人的伤痛,迟迟无法正常运作。
短短几天,就被退货了。
修复完好后,才来到第三个家庭,也就是现在的家庭。
在这里,杨慢慢重启了爱意和温柔,成为一个完美机器人。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除了新的家人,杨还会自主交友。
在他的深层记忆里,有一个女孩的身影。
他们之间有很多愉快而美好的回忆,但却不为人知。
父亲几番周折,找到了这个女孩。
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女孩是克隆人。
而她的本体,正是第一个家庭中离世的恋人。
也就是说,杨有自主去爱的能力,也会受伤,会痊愈。
父亲内心极为震动。
他不禁问道,杨是否曾为自己无法成为人类而痛苦?
没想到,得到的回应却是轻蔑的一笑。
克隆人女友拆穿了人类的自以为是。
「我们总以为其他物种想要成为人类,成为人类有什么好呢?」
的确,杨的记忆条里,储存着人类世界的种种不完美。
比如:社会的狭隘偏见。
作为被领养的中国女孩,杨的妹妹在学校里被人嚼舌根,说她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
她为此耿耿于怀。
以及,家庭陪伴缺失。
杨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女儿。
有了杨之后,又过于依恋杨,花在女儿身上的时间更少。
还有,工作与信仰的背离。
父亲靠卖茶叶维生,他对茶叶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但客人不懂这么多,只想买方便的茶粉。
他的生意毫无起色,他也为此闷闷不乐。
而人类最大的缺陷,是有限性。
再美好、强韧的生命,也无法抵御疾病和衰老。
尘归尘,土归土。
一切存在最终都会归于虚无。
杨作为一个机器人,同样有使用期限。
他本可以理性看待,旁观人类的千疮百孔。
可他仍旧主动选择融入周遭环境,并且不断提升学习、交流能力。
他与每一个人的交谈都温柔、体贴,真诚。
在家庭合影时,他曾意识到自己的局外人身份。
但马上就能调整情绪,敏锐地共情他人,接纳当下。
杨用「嫁接」来形容这个家庭。
一根树枝,嫁接到不同种类的树上。
乍看格格不入,但时间久了,就成为一体。
而且,对这根树枝来说,无论是以前的树,还是现在的树,都一样重要。
片中所呈现的三口之家,父亲白人,母亲黑人,妹妹黄种人。
在外人眼里,这样的家庭组合或许很是扎眼。
但对每个家庭成员来说,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彼此早已心心相印。
杨在安慰妹妹的同时,也在深入理解和调试自己的位置。
从一个记录、陪伴的功能性机器人,被拥到温暖光亮的草地上。
显然,他是被爱着的。
也因此才会以机器人不该有的感性深爱着别人。
杨与人类的紧密关联,使得他的机器人身份不再重要。
科幻外壳下,「家庭」才是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
片中,关于家庭的点点滴滴,都源于杨的核心内存条。
原本它仅有几秒钟的记忆,无法长期记录。
但它却奇迹般地储存了一切。
杨走后,父亲戴上设备,一遍遍观看杨的回忆。
家人的背影、妹妹的笑脸、斑驳的光影、纷飞的蝴蝶……
这些画面也激活了家人尘封的记忆。
父亲发现,杨才是连接这个家庭的真正纽带。
他的形象也因而更加鲜活、生动。
人与机器人失去了原始意义上的主从关系。
各自记忆的交锋中,形成了一种互相难舍的羁绊。
就像庄周梦蝶,一时说不清是杨在他们的记忆里,还是他们在杨的记忆里。
在回忆的拼图拼凑出杨短暂而美好的一生后,离开不再是一件憾事。
就像他对妈妈说过的,「有无相生」。
结束即是开始。
毛虫羽化成蝶的那一刻,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翩跹。
杨留下记忆的同时,也将生命永驻在每个爱他的人的心里。
影片以含蓄蕴藉的东方美学,不动声色地回应了科幻电影的永恒命题:
人与机器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人的特殊性不在人自身的优点或者缺陷。
而存在于爱你的人的内心,存在于那些互相印刻的回忆里。
这和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工智能》
因而,撕去科幻这一坚硬冰冷的外壳后,影片更像是一部散文诗一般的家庭影像。
温柔细腻的镜头,娓娓道来生命的暖意与光泽。
同时也试图以中国哲学拆解文化、血缘身份认同等尖锐的社会矛盾。
它让我们看到,标签之下,实则万物齐同。
人是可以摒弃社会规约,自己建构内在生命秩序的。
以情感联结疏离的血缘,以记忆延续停驻的时间。
最终,有了爱这一经久不变的武器,「死亡」便不再构成真正的威胁。
由此也可见,当中国元素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奇观,而是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核有效参与到叙事中时。
才能释放出真正的多元文化的魅力。
也能为愈发同质化的科幻电影,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