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会圆满闭幕,而有关于文艺界的各个议题仍在被行业与市场不断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国家更是对文艺界提出了从“出作品”到“出精品”、从“文艺高原”迈向“文艺高峰”的要求……这不仅是文艺界的“指南”,也是两会中各文艺界代表委员工作的核心“指向标”。
两会期间文艺界各领域委员积极建言,各种文艺相关议题释出,引来层层涟漪。关注两会文化相关内容,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必修课”,但其提出的背后缘由是什么?为什么委员们都聚焦此类话题?以及这些举措会对未来影视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聚焦影视趋势
寻找影视发展方向
两会声音:
政协委员张凯丽:在创作者坚持采风的常态化的同时,应加大扶持力度、放宽扶持条件,影视播出平台应拿出更多时段和空间向现实题材作品倾斜。创作者们要保证形象“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政协委员田沁鑫:主旋律作品在刻画人物时,要把人物的出身、成长环境等探寻清楚,不是空洞地塑造想象中英雄人物,要跟着人物去工作和生活,去诚挚地向人物学习。
政协委员张光北:(演员)体验生活尤为重要,我拍《芙蓉镇》时提前三个月体验生活,和支部书记一起上下班。精力是有限的,艺术创作要脚踏实地。
……
不难发现,近年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涌现出许多内容与题材都十分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无论是《山海情》《觉醒年代》成为电视剧界的佳品代表,还是《长津湖》《悬崖之上》获得观众与票房的双重认可。随着主旋律作品渐渐占据主流市场,媒体对其的称谓也从“主旋律”改为“新主流”——称谓的改变,尤能体现此类题材作品“地位”的变化,也从另一维度认可了这类题材作品在创作上从量到质的飞跃。
因此,在今年的两会上,多位文艺界代表委员在采访时都主动提到了新主流作品题材、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议题,其中针对“如何塑造主流作品人物”,许多代表都表示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要走进英雄内心,才能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
其中演员张凯丽表示“坚持采风的常态化”,意在倡导演员积极体验生活,为塑造人物真实感打下基础;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则认为,塑造英雄人物要将其一生进行真情实感的了解,只有“爱上”人物才能更好地演绎;演员张光北则认为,如今仍旧有许多演员一年拍摄太多作品,根本没有沉淀演技和做好开机前的“生活体验”。
新主流作品以新的姿态更新了观众们对“主旋律”的认知,令业内看到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此类议题的提出既是顺大流,也是保成果,毕竟如今的新主流作品成果来之不易,是经历过“抗战神剧”等曲折后,依靠用心用情的文艺创作者们不懈努力创造的。而毋容置疑,随着新主流文化成为文化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更好地诠释新主流作品既是编导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演绎这类作品的演员们,尤其是年轻演员必须琢磨的。
聚焦文学创作
关注影视改编
两会声音:
政协委员李健:加快打造优质可持续的数字文化内容生态,特别是要让影视、游戏、网文、动漫等数字产业成为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政协委员韩敬群:改编影视剧和原著作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剧提供了优秀的内容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改编影视剧的播出也带动了原著作品的销售。
政协委员范小青:可以对网络文学及影视作品做一个分类分级制度,注明该作品分属哪一个类别,同时对阅读年龄段作出建议,尽管这项工作非常不易,但对于推广大众阅读、引导分类阅读来说还是有必要的。
……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为影视行业输送了很多好故事,影视改编文学也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业备受关注的动态。针对文学改编政协委员韩敬群认为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是“互助”的,应该看到影视作品在获得文学名气加持的情况下,也在为原著带来效益,“《人民的名义》在电视剧播出后,其原著每天要加印十万册”。
而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孵化出的精品力作也越来越多。去年上海电视节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定家表示:IP改编已经成了网络文学升级换代和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文学拉动线下文化产业约1亿元规模,在数字阅读领域达到约372亿元规模。这也是政协委员李健倡导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缘由之一,毋容置疑文化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仍旧是未来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近年来,网络文学无论从题材还是类型,都为影视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从探险悬疑类的《盗墓笔记》《鬼吹灯》,到电竞类《微微一笑很倾城》《全职高手》,再到玄幻武侠类型《花千骨》《诛仙》《魔道祖师》,以及趋于精品化创作的《甄嬛传》《琅琊榜》《庆余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无不汲取着网络文学带来的营养液。
网络文学与影视创作互为驱动,产生了良好的效应,虽然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仍旧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比如也曾陷入“低品质”的口碑危机,还出现过网络小说IP挤压原创剧本市场的情况。因此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网络文学“健康化发展”也是各个文艺界代表与委员关心的问题。政协委员范小青在肯定网络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希望有分级制度管控网络文学内容。
聚焦网络文娱环境
还网络一片晴朗
两会声音:
政协委员马国湘:建议进一步加大平台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科学制定行业的监管制度,严查严打数据造假等不良行为,敢于戳破流量泡沫。
人大代表曹可凡:多管齐下加强治理,消除“网络水军”的滋生土壤,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政协委员李迎新:完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保护网络空间中的未成年人,绝对不能一刀切。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创作、传播既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又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
政协委员孙宝林:建议从版权入手来引导“剧本杀”新业态的健康发展。通过平台对“剧本杀”前端版权进行登记、审核,版权交易透明化,在避免剧本版权纠纷的同时,把一些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剧本引进来。
人大代表别必亮:给出版社新增“剧本杀”版号核发,将线下盒装“剧本杀”归至出版社的出版物管理范围,将线上“剧本杀”APP及其分发平台分别归至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的管理范围。
……
2021年“元宇宙”成为了一大热词,虚拟网络世界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与迭代中,已经成为全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网络文娱在给网友们带来乐趣与欢乐之际,也滋生了虚假、浮躁、暴力等不良氛围,尤其是近两年来多个“网络暴力”典型事件,暴露了网络环境的恶劣,尤其是充满水军的文娱网络环境,一度成为网络环境重点治理区域。由此产生的恶意灌水、网络人肉、网络暴力等相关侵权案件,尤其是艺人演员等公众人物的侵权案件也成为文娱网络中的热门话题。
2021年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该行动在打击了网络犯罪的同时,也一定程度遏制了网络人肉、网络谩骂等非理智网络行为。配合“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是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版的《民法典》,这部新的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事实上,虽然网络清朗行动获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加大力度。
政协委员马国湘将网络环境的水军治理,寄托于平台的监管,这也是在逐步探索网络水军治理中,摸索出的精准手段——其实不仅是水军,针对网络暴力、网络人肉等不良行为,平台也有义务和责任进行监督与制止。
治理固然重要,“规范上网”同样不可忽视,犹如政协委员李迎新提出针对青少年网络内容的扩展,建议网络中“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不仅需要审核,更需要丰富。而人大代表别必亮、政协委员孙宝林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了新兴的线上线下游戏“剧本杀”,看到了其暴露的隐患,提出了监管与审查的意见,为净化网络出谋划策。
聚焦影视产业构建
促进文化传播
两会声音:
政协委员冯远征:限制片酬的同时,还需考量投资和投资人,整顿资本对行业的影响。
政协委员侯光明:推动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合理有序的档期机制,破解电影市场“票房断层”和“冷热不均”等问题。
政协委员成龙:身处乡村的观众们看电影的门槛比城市观众更高,建议号召社会上的资金、各类慈善基金在乡村建设公益电影院,农村观众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反映当代精神的电影佳作。
人大代表蒋胜男:希望完善“一带一路”国家电影出口支持政策,通过资金、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工作,邀请更多中小型影视公司参与其中,并完善相关渠道、影视翻译管理制度,重视影视翻译人才培养。
……
近年来,随着网络短视频主播、带货主播的崛起,国家在整顿行业陋习等方面重拳出击,集中整顿吃播浪费现场、处理多个偷税漏税案件……可以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行业内一直在自查自纠,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比如冯远征委员提到的“限制片酬”,不断规范行业行为,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
除了“艺人特别关注区”,有些容易被忽视的层面也被关注到——侯光明委员敏锐地观察到了电影档期的不合理性,希望构建合理有序的档期机制。这一问题曾经也被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傅若清董事长察觉到,他就曾表示,我们不缺超级票房的影片,也不缺小爆影片,但是中量级的票房明显缺失,究其缘由,是大多品质不错的影片扎堆在同一档期出现造成的。而目前这一情况越演越烈,已经开始影响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确实需要建立科学的档期机制。
关注基层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两会大多数委员代表的提案核心,委员成龙就关注了农村电影院建设的问题,希望借此完善中国农村电影的放映条件,而从中也解读到了更为重要的信息:农村是电影放映产业链的下一个节点,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电影从四五线小城市开始向农村转移,这是电影产业构建中极具前瞻性的构思与想法。
同样具有前瞻性的是通过“一带一路”推广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故事的提议。其实,无论是规范艺人行为,还是解决档期问题,抑或是关注电影“走出去”、建设农村电影院,都是在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健康构建尽一份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