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比第一部更好看,过年期间花时间花影票钱看了《长津湖水门桥》。整体感觉,延续了长津湖的战争写实场面,很真实,也很感人,军人的血性展现得很到位。不过看完感觉剧情设计上缺乏亮点,可能是第一部《长津湖》,让我们对这部影片有了更多的期待也说不定。

在第一部中有很多浪漫化处理,并不太影响严肃性,但看起来还是很多人不买账。战争部分头重脚轻,尽管时长足够长,但剧情却显得不够饱满,铺垫比高潮要厚得多,讲故事还是缺少连贯性,目前为止的国产很多大片,讲故事能力还是有些欠缺,好像总试图通过混乱来制造真实感和悬念感。

主旋律电影观众往往会预设很多东西,很多导演做的仅仅是满足这些预设,但凡有几处能够突破观众预设,就值得一看。场面宏大,制作精良,可惜的是几处剧本、台词尚流于表面,但无伤大雅。易烊千玺的角色是比较典型的,陈凯歌风格的做作糙劲儿,感觉是陈凯歌一手指导的。

而《水门桥》,或许是比较写实的战争大片。只是觉得科技技术比别人弱,不断用军人的牺牲来换取胜利,整部电影只有最后一幕有感动到,其他就是看到一直在牺牲,有了第一部的珠玉在前,第二部这样的情节细节方面不够出彩。

战争不是为了表达为了完成任务的牺牲而牺牲,而是为了表达更多人性的东西,比如上部的军人的尊严只能从战场上获得,比如上部的看到冻成冰雕的士兵美国一个军人敬了礼对中国军人誓死捍卫自己祖国的决心的震撼,从心里尊重起我们国家的军人是他们的对手。

比如梅生作战过程,左左右右那样扔炸弹的灵活,和七连作战对战场上的谋略勇气等在物资特别弱的情况下战胜敌人,比如七连行军过程啃的动得牙都磕不动的土豆,而那边美军正在享受大餐的环境对比。

“报道七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这一句实在是破防了,我们打小总能听到战到只剩一兵一卒,当你亲眼目睹整件战斗事件的发生,最后一这一句话实在是整部片的画龙点睛,这一次足够惨烈,足够苦。

这次由徐克挂帅,另外两导演做监制,风格几乎做到统一,从上一部宏观的长津湖战役,到这部聚焦"连部级"的战斗,两个小时的叙事足够详细去单独叙事三炸水门桥的来龙去脉。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炸坦克那段,足够残忍和真实。但是总感觉内容仍然有些许的空洞,还是有很多地方感觉比起上一部更为刻意煽情,让人感到不适。

好像我们的战争片总是逃不过这种意识形态的,还有钢七连的单兵作战能力感觉有些强得不太现实,历史上抗美援朝的一个美国人换七个中国人的伤亡比例,感觉"水门桥"的陆战一师刻画出来的敌人,感觉好像小学生一样。

尤其不理解,炸桥的方式还是通过手枪击中炸药包而引爆,为何一定要让人去往坦克肚子下面钻。强行牺牲还有就是总部怎么一点儿支援部队都跟不上,敌人的增援部队都到了,我方一人没有,总部认为我方炸桥的部队有多少人?多少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后阻拦美军过水门桥的故事,电影和上一部无缝连接,水准依旧在线,血腥残酷,但整体感觉不如上一部,太过于主观表达,人物刻画和表达有些刻意。除了是个爱国题材,让人看了心疼志愿军的困难环境,感受他们的不屈精神,这部影片的作战计划,可谓称得上没读过兵书一般。

致敬先烈,这段历史本身值得后人铭记。炸桥修桥过程的不断重复,在装备的全面碾压下是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更突显了解放军精神的伟大与顽强。但电影本身一般,避不开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感觉到组织与决策的重要性,煽情节奏怪怪的。

不过这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里,“惨烈”二字都显得空洞泛白。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前仆后继,只为一个信念我们的后辈不打仗。应到157人,实到一人,除了揪心泪目不知道要怎么表达。感恩先烈让我们生长在一个和平国度,至死不忘历史,时刻警醒自己。

“这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战斗,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随时会失去生命,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忘记历史,历史的战火终有一天会重现。电影经过了艺术加工,虽然跟炸水门桥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但是能把志愿军保家卫国前赴后继的精神展现出来,已经很好了!

谢谢观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