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收官有一段日子。
这部由马伯庸亲自操刀的作品没有大火,着实可惜。
这部剧无论是剧情还是拍摄方式,都可以称得上是佳作。
奈何《狂飙》实在太火。
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
那就部分演员的演技,再一次刷新观众的印象。
图源|剧方WB
比如饰演程任清的王阳。
01
程任清,精通大明律法,一张铁嘴上下翻飞。
钱给够,他就能颠倒黑白。
不服?
图源|剧方WB
那你也得忍着。
官司打赢后。
他还要把那写着“浩然正气”的扇子扇上一扇。
真的好欠。
图源|剧方WB
这个角色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他亦正亦邪。
邪,这些年他为了碎银几两,坑了不少老百姓。
如若一着不慎,冲他扔臭鸡蛋的不在少数。
正,他心里其实一直都有一杆秤。
只不过鲜有人发现。
帅家默的出现,
算是点燃了他心里那团微弱的火苗。
大丈夫当世,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为不为。
图源|剧方WB
这样的角色好演,但不好出彩。
如果前期观众对于人物喜欢大于厌恶。
那么后期的翻盘就会显得力道不足,难以支撑。
可如果前期发力过猛,
后期的转变又会显得莫名其妙。
这就需要演员对于人物的精准理解。
图源|剧方WB
王阳看到了程任清的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他选择用细微的动作或眼神,让这个人物的厚度立起来。
有一场公堂戏,佃户被逼无奈,只能卖女还债。
程任清的一个轻轻侧头,足以表现心中波澜。
人性是复杂的,成人的世界没有非黑即白的说法。
不一定非得在大是大非前,才能展现角色的血肉。
演反派,也并非只演出他的坏。
不同事件,不同情绪下的喜怒哀乐,
才是人物立足的关键。
图源|剧方WB
这部剧虽然只有14集。
但对于王阳来说,表演难度不亚于演一部男主戏。
全剧一共有四场公堂重头戏。
每次公堂戏都需要程任清来推动剧情,一说就是十几分钟。
这十几分钟,不仅要口齿清晰,还要情绪饱满,非常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
拍摄这些戏份的时候,正是横店最热的时候。
为了不耽误剧组进度,王阳可谓是用上洪荒之力。
他晚进组了半个月,就是为了弄明白那些半文半白的台词。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确定把第二天要拍摄的台词、情绪、表演全都了然于心,才能踏实睡去。
图源|剧方WB
公堂上的程仁青,出口成章,辩论功底深厚。
角色背后的王阳,吐字清晰,台词功底过人,
他能够轻松把这么多重场戏拿下,
真要多亏了那些年在人艺舞台上的训练和磨砺。
02
1998年,王阳敲开了上戏的大门。
跟任重、张铎组成了“上戏三剑客”。
图源|网络
他们仨上课、训练、拍广告、喝酒、侃大山形影不离。
在彼此的青春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按理说,学了表演专业,解放了天性,学生的性格多少都会有些改变。
可王阳愣是没有一点变化,还是那么老成持重,温温吞吞。
大三那年,因为成绩优秀,口语能力过人,
图源|网络
王阳被学校公派到新加坡学习戏剧。
这消息简直羡慕坏了任重和张铎。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
纯英文教学和非现实主义表演方式,会让王阳叫苦不迭。
原本安静内敛的他。
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出,橡皮筋会拥有怎样的生命。
更无法将其转化为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挣扎了一年,王阳选择回归现实主义怀抱。
真看真听真感受,才是最适合他自己的表演方式。
03
演艺圈这条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好进,不好混,更不好红。
很多人都说,以王阳的演技,他早该红了。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大学毕业后,他们三剑客都选择报考北京人艺。
图源|网络
最终只有王阳凭借扎实的基础,迈进了北京人艺的大门。
据说那一夜,张铎沿着长安街嚎啕大哭,撕心裂肺。
其实进入人艺的日子并没有任重、张铎想的那般美好。
挣不到钱都是其次,演不上角色才真正令人绝望。
在人艺的这三年,王阳频繁且密集跑龙套、排话剧、训练基本功。
图源|网络
外面的娱乐圈也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
不断有新人冒头,也不断有人离开。
要问人艺给他最大的帮助什么?
那大概是让他在演员这个行业有了立足之本。
04
演员这个职业是需要理解和阅历。
你有多少经历,最终都会丰富到你的角色身上。
观众对于角色喜爱,也会反哺到演员的事业。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年轻演员演不出角色内涵。
很多默默无闻多年的中年演员,一夜之间翻了身。
那王阳是从什么时候走红的?
图源|剧方WB
翻开王阳的简历,你会发现有一个很明显的事业分界线。
这个分界线就是《庆余年》。
《庆余年》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王阳这个演员。
有人对他脸熟,但叫不出名字。
《庆余年》之后,准确来说,是滕梓荆下线的那段时间。
网友对他的关注空前高涨。
图源|剧方WB
这个主线剧情刚开始就下线的角色。
能够有如此大反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著里,滕梓荆是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改编后的滕梓荆,成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为了让滕梓荆的悲剧结局更有力量感。
图源|剧方WB
王阳并没有把滕梓荆完全演成范闲的下属。
他在滕梓荆和范闲之间寻找一种势均力敌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友情。
这对于“穿越”而来的范闲,同样弥足珍贵。
范闲越是珍视,失去时也就会愈加痛心。
图源|剧方WB
观众也同样如此。
范闲借助滕梓荆的视角认识了这个世界。
同时,滕梓荆作为过客也从范闲的世界逐渐远离。
通过对比,把人物的命运差逐渐拉大。
观众也更能体会到那种心痛和无助。
05
“滕梓荆”之后便是“陈默群”,
陈默群的出现,将王阳的事业推上了一个小高峰。
也给他的演艺事业,打上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标签。
“拽王”。
图源|剧方WB
陈默群孤傲、狂妄、自负、阴冷。
但这些都挡不住王阳身上那种清冷的帅。
在这个娱乐圈遍地都是满脸油腻,大腹便便的中年男演员的时代。
想要找出像王阳这样清爽利落,还不爱说教,演技还好的男演员,真的不容易。
(希望所有中年男演员都能按照这个标准卷起来,这样每年辣眼睛的片段能少一半)
图源|剧方WB
《叛逆者》里的陈默群,前期运筹帷幄,杀伐决断,霸气强势、睚眦必报。
完全担得起“拽王”这个称号。
这跟我们平日在谍战剧里看到的上海站站长,有明显区别。
他就像是个“土皇帝”,高高在上,特立独行,同时又充满戒心。
后期被同僚陷害,走投无路之下,成了投敌之人。
那时候的他,眼神空洞,晃晃悠悠,刘海一根根地甩着。
他虽然投敌了,但也并非完全失去了底线。
如果他能轻易变成走狗,那么前期的人物刻画完全不合理。
所以他即便成了汉奸,也是一个有气节的汉奸。
图源|剧方WB
王阳在采访中曾经说:
“陈默群投敌后的每一场戏,他演得都很纠结。”
他并不认为,投敌是那个年代唯一的选择。
但他尊重剧本人物的走向。
所以大家会看到,哪怕是投敌之后的陈默群。
他的人物状态、思想、眼神、行为都和之前一样。
也只有这样观众才会不产生割裂感
王阳用层层递进的演技,将陈默群每个阶段的状态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图源|剧方WB
06
《叛逆者》之后,王阳的事业进入良性循环。
他有更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权。
“蔡晓光”便是这众多机会中最亮眼的一个。
“人间处处冯化成,世间少有蔡晓光”。
蔡晓光的光,温暖、干净、质朴、真挚、豁达。
这道光,跟冯化成形成鲜明对比。
让两者都成了不可思议的存在。
也让周蓉,成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典型代表。
图源|剧方WB
蔡晓光这个角色除了美好,还有就是太理想化。
理想到有些不太真实。
一般情况下,越是理想化的角色,也就越难演。
更要命的是,这个角色前期出场的次数还不多。
演不好,突兀感就会很强烈。
王阳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让人物连贯起来。
所以蔡晓光每一次出场,都要为下一次出现做好铺垫和填充。
王阳跟导演商量后,给人物多加了一个基调。
那就是“阳光”。
让他有种无处不在的感觉。
图源|剧方WB
解决了人物连贯的问题,接下来便是让人物落地。
这个角色本身就不太真实,
如果再不能落地,那观众一定看不下去。
所以王阳更多赋予了这个角色自己的人生经验。
他会用自己不太玲珑的心思,演出蔡晓光的活泛。
不让这个角色显得过于轻浮和油腻。
他不觉得蔡晓光当工人有违人物整体基调。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旅程。
他知道蔡晓光是个通透的人。
所以才会喜欢周蓉纯粹和自我。
图源|剧方WB
他觉得蔡晓光真心期盼周蓉幸福。
所以结交冯化成,充当他们的和事佬。
他觉得蔡晓光去找周秉义的时候,应该更颓一些。
因为蔡晓光也是个极其要强的人。
……
王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把蔡晓光刻画得有血有肉。
也让这个角色充满人性的光辉。
图源|本人WB
2004年出道,演戏近20年。
按演技,他早就该红了。
可就是没有。
而且很有可能,他以后都只能小范围走红。
可他好像完全不在意这些。
有时间考虑红不红。
还不如多抽时间琢磨琢磨角色。
多陪媳妇买几次菜。
多抱着女儿转几圈。
图源|本人WB
他当然也希望走在大街上,有人喊他的名字,说喜欢他的作品。
但这些虚名,在好角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男子汉,要能取舍,懂知足。
好演员,不争先,要争个滔滔不绝。
评论已关闭!